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迈入调整阶段 中国电影产业亟待补足人才缺口

2017-06-22 08:54: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有14年,同美国一百多年的电影史相比,发展时间被剧烈压缩,由此带来的市场各要素的变化和碰撞程度远远超乎想象。既有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银幕数和观影人次世界第一的战绩,也存在人才短缺、恶性竞争、偷票房等各种问题。

用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的话来说,中国电影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三高产业”:资金和人才都高度密集,同时风险也极高。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结构性矛盾似乎已经生成,因此2016年电影票房的增速放缓或许并不奇怪。

不过,中国电影市场潜力仍待开发,毕竟城镇人口2016年1.7的观影人次距离北美观众还有一倍多的差距,若能往家庭和中老年观影群深度拓展,则消费力不可估量。但观众用脚投票、内容为王的时代,电影产业供给端存在的问题值得冷静审视。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定位为“电影质量促进年”的2017年,是否能突破平台期,还将拭目以待。

关键词1:调整期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与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产业研究部组织编撰的《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度中国电影票房定格在492.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3%,打破自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连续13年平均30%以上的增速,全行业迈入调整阶段。

报告主笔、资深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表示,在这近500亿的票房里,纯粹票房只有约457亿,其他35亿为电商平台的服务费,若扣去这部分费用,则实际增速为3.7%,若按美元汇率影响折算成全球市场票房,与2015年相比则下跌了1.6%。

“很多人不同意2016年拐点之说,我认为过去产业依赖的是投资增量,用加速度来发展,这个模式在2016年发生了变化,产业发展的高速度正在去泡沫。”刘嘉表示,与中国经济一样,电影产业需要调结构,这个拐点预示着产业发展应该回归常态,趋向循序渐进、健康理性、平稳的发展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资本大规模电影业带来城市影院建设热,影院和银幕增加速度高于市场发展进度。例如,报告显示,全国2016年年度放映场次较2015年上升37.5%,支持放映场次指标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是全国日均新增银幕26张。但是单银幕产出降到了5年来最低,投资高热与市场低效率形成悖论。

刘嘉认为,资本并非万能,虽然电影产业需要资本,但各种资本尤其是投机的金融资本、流量明星、大小IP,都不是电影产业的核心资源,都不能改变电影工业发展规律,电影产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依然是内容、创意和专业人才。

关键词2:分众化

前述报告主笔、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刘藩在上影节期间表示,2016年电影市场的进步在于不再吃单一市场,动作、戏剧、魔幻、青春、悬疑、惊悚等类型都有市场,而且未开发的类型未来也可以成为主打类型。报告显示,在市场的推动下,2016年既有工业化的商业电影,也出现了具有思想性的艺术电影,《大鱼海棠》《摇滚藏獒》等具有民族特色和意境的动画电影,《追凶者也》等风格独特、定位准确的中成本电影;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可以拿到6000万元的票房,《百鸟朝凤》《路边野餐》《我在故宫修文物》也进入院线市场。

此外,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也一改一片独大的现象,2016年年底日本动画片《你的名字》到2017年印度片《摔跤吧,爸爸》都表明了中国观众的成熟和市场的发展。

“2016年虽然不乐观,但乐观的是各种小片开始有了进入影院的机会,过去称之为独立电影的影片开始跟观众见面。”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在上影节期间表示,尽管中国观众不是在多元丰富的电影市场中正常成长起来的观众,容易被动受到某种先在选项的影响,但由于新技术和新媒体培养,观众已经老道起来,分众的局面已经形成。

她认为,艺术电影一票难求,并不是说中国观众都是那么崇高,而是说明这批观众量已经足够巨大,从美国超级英雄到塔尔科夫斯基,中间有很多很多的层次,需要中国导演用诚意去制作出不同层次的影片,而在分众时代,中国电影这么大的规模可以给各种各样的电影提供可能。

另一方面,分众化和观众的成熟理性也让供给端跟风模仿、有赚快钱想法、而缺乏创造力的人无所遁形。报告显示,集合了明星、颜值的IP电影和粉丝电影,以及炒作和营销等商业运作到极致的电影如《爵迹》没有取得理想的票房,仿效前些年高票房类型但却缺乏创新的所谓“喜剧+爱情”模式,在2016年也被观众忽视。2016年国产IP电影共86部,为2015年的3倍,但每部的平均票房不到2015年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