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圆明园巨额经费从何而来?来源有这五个方面

2016-11-24 16:13:52 来源:长春日报

圆明园,这座被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誉为“万园之园,无上之园”,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的皇家园囿,始建于康熙末年,大规模营建于雍正和乾隆年间,至嘉庆与道光年间,又有局部扩建,面积达5200余亩。圆明园的建造、维护和日常运行费用是个天文数字,由内务府设立的圆明园银库负责掌管。那么,如此巨额的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有关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经费的主要来源。

第一,由内务府的广储司划拨而来

广储司负责管理内务府银库,是专门掌管内廷经费的机构。内务府广储司并不经常拨付给圆明园银库银两,多是根据需要临时拨给,主要用于工程建造。最早的一次拨付是雍正三年(1725年),该年二月二十五日,内务府大臣允禄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到圆明园需要钱粮的事情,雍正帝立马下旨:由广储司取银30万两。这笔银两的划拨,标志着圆明园大规模营建的开始。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二月,内务府大臣三和等就圆明园水法工程、同乐园大戏台工程的工料银问题请旨,乾隆帝谕令广储司向圆明园银库划拨20万两银。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广储司又划拨10万两银给圆明园银库,用于支付舍卫城等处工程经费。道光时期,清朝财政已经远不如从前了,各地应该解送到广储司的银两一直未到,致使广储司银库账面上只有5000余两银子,不敷支领。道光十一年(1831年)八月,广储司只得从皇家预备金——封贮银中支付5万两银子给圆明园银库。

第二,圆明园的经营所得

圆明园的经营所得中有地租、房地租、荷租、苇租等,另外,还有将银两借给盐商收取的利息。乾隆十八年以前,圆明园内稻田由旗人承种,每年收获的稻米除留下种子外,其余全部交给内务府粮仓。乾隆中后期,民人也可以承种圆明园内稻田,如圆明园熙春园等处有261.5亩地,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开始招佃宛平县民人承种,每年向圆明园银库缴纳租银80两。静明园的12亩稻田、蔬菜、果品和昆明湖莲藕也一并变价,将其收入上缴圆明园银库。圆明园银库还征收圆明园一带的房地租,乾隆十六年以前,每年约有500余两银子流进银库。嘉庆年间,圆明园银库仍在征收房地租。

圆明园银库还把银两交给盐商,征收利息。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九月,长芦盐政征瑞便奏请领借圆明园银库现存银20万两,贷给殷实盐商使用,按一分起息,每年底缴纳利息银2.4万两,遇闰加增。

有的年份米价上涨,圆明园内的工匠籴食艰难,朝廷就把安和桥丰益仓的余米赏给圆明园工程处。圆明园工程处再按照市价卖给工匠,将卖得的银两上缴圆明园银库。如乾隆二十五年,圆明园工程处卖出米价银20720.726两,按照皇帝旨意,全部交给圆明园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