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集合、寄营等模式受限 资管机构转型寻路
2017-05-18 11:04:1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多因素促使转型
除套利受限外,原本被寄望于成为资管转型机会的委外投资,也未能免于此轮行业环境的变化。
在政策层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监管部门正在强化对委外业务规模变化的监控,并对委外业务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加强关注。
而在市场层面,在去年债市风险等事件发生的背景下,部分资管机构由于未能在2016年获得满足预期的回报率,也让一些银行理财等买方资金对委外模式产生怀疑。
另据记者获悉,由于部分机构的委外收益与委托行预期存在差异,因而造成了委托行和资管机构的纠纷。
“一方面是因为收益没有达到相应的预期,造成了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的倒挂,另一方面再收益未达预期的情况下,部分银行试图较早赎回,这也给一些委外专户带来流动性压力。”北京一家公募基金专户业务负责人坦言,“因为委外也是近几年才形成的,所以这种纠纷的化解也并没有先例可循。”
多重压力作用下,部分资管机构也在结合市场趋势,在机构业务上酝酿新的尝试。
例如在IPO发审提速下,“专户股票质押+线下打新”模式就被不少资管机构所重视,即银行资金发起专户为融资方提供股票质押融资,再以质押标的股为市值进行线下新股申购。
“专户的股票质押需要走结算公司的登记,而已质押股票在资金融出方的账户中是体现为限售股,理论上可以作为线下打新的市值。”上述专户业务负责人表示,“这种融资业务风险相对稳健,而IPO提速后,新股数量的增多增加了这种策略的潜在收益。”
此外,专户FOF也是被一些资管部门视为机构资金配置新去处,并作为转型方向之一。
“专户的FOF可能也是个新方向。”上述专户业务负责人表示,“国内利率市场化后将走入资产配置时代,这将对FOF构成明显利好,机构资金为了更平滑的收益曲线也会选择FOF。”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FOF属性,若通过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的FOF产品进行再FOF化的投资,也有徒增无效嵌套环节的嫌疑。
“银行理财做委外的形态其实本身就是一个FOF,如果再做一层FOF有重复建设的问题。”上述基金子公司负责人坦言,“之所以出现这种尝试,还是银行资金在投资上过度依赖外部导致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资管机构提供FOF产品来进行新的套利活动,这是监管部门需要警惕的。”
相关阅读
- (2020-08-31)六大国有银行净利润下降两位数背后:为不良资产“未雨绸缪” 与实体经济“共担风雨”
- (2020-06-08)免费吃喝还送购物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 (2020-06-08)杭州股类电信网络诈骗团伙 指导骗取客户信任
- (2020-06-08)乐信回应“赴港二次上市” 交易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 (2020-06-08)起底域名抢注连环圈套 投资人不应盲目入场
- (2020-06-08)五矿信托首任总经理或重返 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信托之路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