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 >

A股上半年处罚榜 三大原因致违规频发

2017-07-17 09:41:59 来源:投资者报

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重拳出击,处罚范围和惩处力度不断扩大,得到市场各方的广泛认可。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A股上市公司为主体,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沪深交易所等监管部门共对67家上市公司开出126份罚单,这一数量几乎是2011年同期的10倍。其中,35份罚单涉及了罚款事项,累计罚款金额4.8亿元。

从监管机构的处罚方式看,由证监会及交易所发出的“出具警示函”最为常见,排在其后的还有“公开处罚”以及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退市的“公开谴责”。其中,未及时公开披露重大事项、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未依法履行职责等三大违规事项,是这些上市公司受罚的主要原因。

面对多家上市公司罔顾法规、知法犯法的事实,有市场人士指出,最好的约束机制还是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当前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显著加大,市场有目共睹,但有些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还是太低,譬如粉饰财报、内幕交易等情节和后果比较严重的违规行为,处罚应该更重一些。”一位接据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表示,此外,不断健全投资者追偿机制,鼓励投资者对违法违规公司提起诉讼并索赔,不仅能够减少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也是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高压严打违规行为

据记者对2011年以来监管机构对A股上市公司的处罚情况进行了统计,以每年的上半年为统计区间,除了今年上半年的126份,2016年上半年监管层开出了100份罚单,2015年同期是77份,2014至2011年分别为46份、26份、18份和14份,处罚力度显著加大。

从处罚对象看,126份罚单共涉及67家上市公司。也就是说,受罚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只领受了一张罚单。以轰动市场的ST慧球案为例,该公司在今年2月24日曾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等违规行为被公开处罚;6月3日,该公司又因为“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等原因被上交所公开谴责。此外,上交所还公开认定部分当事人终身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另一家上市公司三房巷及其控股、参股股东因“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等原因,在今年上半年共计领到了6份罚单。此外,\*ST匹凸、美丽生态、美都能源、莫高股份、联创互联、登云股份、\*ST大有等公司,也都在今年上半年受到至少两次的处罚。

从监管机构的处罚方法来看,由证监会及交易所发出的“出具警示函”最为常见。在总计约126份罚单中,“出具警示函”就占到47份、“公开处罚”则有36次,而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退市的“公开谴责”也有23次。其余的20份罚单中,相关处罚措施除了1次约谈、1次内部通报批评和1次责令改正外,其余17次均为“公开批评”。

从罚款情况看,其中的35份罚单涉及了罚款事项,累计总金额约为4.8亿元。其中金额最大一张罚单开给了中信证券,罚款金额为3.08亿元。

据了解,中信证券的巨额罚单源于两年前轰动一时的“司度炒A股”一案。在该案中,中信证券等几家券商违规向外资机构司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提供融资融券业务。

中信证券5月24日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2015年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违反“未按照规定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规定之嫌,证监会责令中信证券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6165万元,并处人民币3.08亿元罚款。

因为司度案被罚的,还有海通证券和国信证券两家券商以及国信期货一家期货公司,三者分别被证监会罚款255万元、1.04亿元和54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

上市公司监管及违法违规处罚力度不断扩大,受到了市场广泛好评。7月7日,证监会在通报上半年稽查执法工作情况时也指出,今年上半年,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案件、炒作次新股等恶性操纵案件、内幕交易案件等市场热点,证监会集中部署了三批43起专项执法行动案件,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了严厉打击。

其中,证监会重点关注了涉及并购重组、异常交易等重大违法线索,上半年共受理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线索159件,占到全部线索数量的60%;受理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线索37件,同比增长61%。

监管重拳出击,各类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效率也在今年得到大幅提升。根据证监会通报,2017年新增立案案件在调查阶段的平均用时仅为56天,较整体案件办理周期缩短138天。其中,山东墨龙内幕交易案仅用21天,ST慧球信息披露违规等多起重大案件的办理周期在4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