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共享雨伞现身上海不到一天就“消失” 咋回事?

2017-05-31 08:29:15 来源:证券时报 

又有雨伞获得了融资

共享雨伞是不是一个真的需求,或者会否成为一个新风口,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的是,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多,而获得融资的消息也开始传出。近日,共享雨伞品牌“JJ伞”就获得了昂若资本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从目前来看,共享雨伞的运营模式可以分为“有桩”和“无桩”。前者同时铺设雨伞和智能伞架,用户依靠设备自助完成借还动作;后者则与ofo、摩拜等共享单车类似。

而与后者相比,有桩的运营模式尽管在借还都受到场景的限制,但却规避了监管的问题。以JJ伞为例,其为“有桩借还”,将设备放置到人流量较大的B端(写字楼、商场、医院、银行以及地铁站等),为B2B2C的形式,除了投放设备外,团队还负责日常的运营和维护,包括雨伞数量的调度和更新等。

有桩借还的公共自行车在使用中需要面临的问题是,由于车桩的数量固定而自行车的数量并不可控,还车十分不便。但是,创始人张世民认为,“有桩雨伞”并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除了雨伞方便携带,不能立即借还并不会对用户造成影响外,另一方面,雨伞在使用时间上通常以“天”为单位,因此“潮汐现象”的压力会比较分散,而JJ设置的以每12小时为一计费单位的模式也使得用户的还伞时间相对宽松。

一个现实问题是,共享雨伞的消费频次和天气挂钩,因此在运营过程中受地域和季节的因素影响相对明显:在长江以南虽然降雨量大、降雨时间长,将来可能成为共享雨伞的“主战场”,不过,雨季长、降雨量大的另一面是,当地居民本身已经养成了随身携带雨具的习惯;北方地区整体降雨较少,降雨和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所以共享雨伞能够切入的即时性需求到底有多大仍需验证。

除了使用频次外,具体到线下运营成本、产品损毁率等也是需要探讨的细节。有投资人此前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从共享雨伞的角度出发,其使用场景通常是下雨天,而且还是自己没有带伞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总的来说,下雨天数是有限的,还要忘记带伞的时间更是有限的,因此共享雨伞可能不是一个高频行业。而如果不是高频行业,那么客单价必须要足够高,而雨伞的租赁价格绝对不可能太高。从这个角度出发,共享雨伞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适用能做大的市场和行业。

通俗点而言,共享雨伞圈钱能力不强。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雨伞属于易耗品

共享物品的经济模式基于高频,其盈利点也需要用户的高频使用。但雨伞相比共享单车来说属于易耗品,在频繁使用后折损要怎么计算,是否能覆盖成本成为疑虑。

2、入局门槛低

共享雨伞门槛比较低,这样的项目更需要资金去占领市场。但大量雨伞进入市场后,雨伞在咖啡馆、火车站或地铁站等公共场合摆放时,导致的管理问题也将很严重。

3、致命性痛点:季节性限制

在多雨的地区,而且小雨、阵雨很难有生意,要想保证用户使用,雨势、持续时间都要一定规模,并且用户还没有带伞,这个时候才可能会去用共享雨伞。

4、照抄共享概念无竞品优势

目前来看,共享雨伞只具备“共享概念”这一个“核心优势”,但这一个优势很难弥补上面三个缺点。共享单车甚至共享充电宝之所以能够火,其背后的意义在于这些企业后面带来的大量人机互动的数据和经验值的累积,这能给未来互联网行业和ToC端的线下场景的结合产生巨大的想象空间。雨伞则比较困难。

最后,根据公开信息,这些共享雨伞玩家已经进场:

JJ伞:今年4月开始运营,在深圳、海口、厦门等地进行投放,获昂若资本数百万天使轮融资;

OTO雨伞:今年3月在上海发布,尚未投入运营,计划首批投入5万把,并投放1000个借还桩;

魔力伞:今年上半年成立,在广州地铁沿线均有投放,运营规模在千把左右;

共享e伞:“雨伞界ofo”,获四野创投会(深圳)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春笋”雨伞:预计于6月北京和上海铺设首批10万件产品,有桩借还模式,获5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未透露;

支付宝:和商户合作,用户在APP内查询到借还地点后即可扫码借还,以推广芝麻信用的信用借还服务为主。(记者 张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