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20多省份出台重点群体增收计划 差异性比较大

2018-01-09 08:56:0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评论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保障民生离不开居民增收。

近期,北京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措施》,上海也出台了《上海市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实施方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除了这两个直辖市,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陕西、浙江、青海、安徽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增收激励计划和方案。

显然,这是在落实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公布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该《意见》提出实施七大群体激励计划,并要求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促进居民增收的具体办法。

《意见》出台一年多以来,各地实施的情况和效果如何?2018年,你的收入能增加多少?

增收重点瞄准七类群体

北京的这一政策,主要针对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类群体;提出了技能人才工资增速可高于其他岗位、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享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涉及8个方面27条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措施,以此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梳理其他各地的增收方案可以发现,和北京一样,各地均瞄准了这七大重点群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激励计划。

为什么选择这七类重点群体?“这七大重点群体既是当前的重点也是当前的短板,七类群体代表了劳动者中的大多数和关键少数。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代表了广大工农,科研人员代表了创新人才,基层干部队伍代表了各级干部。”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分析说。

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七类重点群体中有引领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技能人员、科研人员、创业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新型职业农民,也有基层的公务员和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选择这七大类群体有多种考虑,既有经济上的,也有社会上的,还有政治上的,他们代表了劳动者中的大多数,这一群体选择体现了政策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

记者注意到,一些群体,比如医生和教师并没有纳入激励计划。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政策不可能全覆盖。现在是激活重点群体来带动居民增收。只有让重点群体先增收了,把整个经济发展带动起来了,蛋糕做大了,才有可能通过再分配和自己的辛勤劳动在整个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分得一杯羹。”

虽然这七类重点群体没有做到全覆盖,但涉及到的人口数量已经很庞大。国家发改委原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曾表示,《意见》提出的激励计划针对的是七大群体,但面向的是广大城乡居民,联通二者的关键就是这七大群体的带动引领能力。从调研情况看,这些群体都具有较强带动能力。从数量看,这七大群体大致覆盖两三亿人口,带动效应发挥后,可能拉动的人数将是数倍。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