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黑老大”高调出狱挑衅公检法?当事人否认自导自演

2016-12-19 10:16: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黑衣人来自视频工作室

检方认为,迎接程幼泽出狱的人员、车辆在晋城监狱附近长时间聚集,大量鞭炮、礼花炮摆放、长时间燃放等行为,导致监狱附近秩序混乱,严重干扰了监狱的正常工作秩序。迎接程幼泽出狱的相关视频迅即被微信、互联网等媒体大量转发,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包括程幼泽在内,刘某、李某林等其余11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

对于检方指控其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据程幼泽代理律师朱孝顶介绍,程幼泽在法庭上进行了否认,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扰乱社会秩序,他说如果因为这个事给大家造成了误会,他愿意弥补,但实际上他没让人来接他。

在网传的视频中,有众多黑衣人列队迎接程幼泽。据朱孝顶介绍,视频中的黑衣人身份在庭审中也得到了查实,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一家视频工作室的人。因为视频工作室的负责人赵某和程幼泽的司机关系很好,因此得知司机要去接程幼泽出狱,赵某才带着工作室的人去了现场,但这个过程程幼泽却并不知道,“都是一些年龄十八九岁的孩子,都有正常工作,怎么能说是黑社会呢?”

酒店摆酒挑衅“公检法”?

“高调出狱”事件发生之后,程幼泽的身份一直被贴上了“黑老大”的标签。无论是程幼泽的家属和代理律师都否认程幼泽“涉黑”。

公开信息显示,程幼泽曾三次入狱。1984年4月程幼泽因抢劫罪,被晋城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年;1996年12月12日程幼泽因流氓罪、抢劫罪、赌博罪被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2009年10月6日程幼泽因涉嫌绑架罪、故意伤害罪、非法买卖爆炸物罪,被晋城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经法院审理后,判决再次入狱。

“这个我可以直接跟你说,他虽然三次进过监狱,但没有一次是因为涉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都叫他黑老大。” 程幼泽的姐姐程幼敏说。

程幼泽出狱后直接前往了当地的海天大酒店摆酒,而酒店附近恰好就是晋城市检察院、晋城市公安局和消防队。

程幼敏说,家属并没提前预订酒店,他们原来计划接他出来直接回家,但没想到接他出来时都快中午了,“当时我赶着回家给母亲做饭,到酒店门口就回家了,他们也很快吃完饭回来了。”

“后来我问过程幼泽,他说到酒店后他自己都不知道酒店里的人是谁,也不知道是谁就把饭钱给付了。”程幼敏称,弟弟肯定不知道酒店的隔壁是“公检法”,因为海天大酒店是新建的,而弟弟一直在监狱里,“我们从来没有任何挑衅的意思,也没有任何向别人示威的意思,他哪有这个胆量和能力?”

不过,事发当时的视频显示,程幼泽在酒店曾经站在台上说:“今天回来了,弟兄们都过来了,吃好!喝好!”

对话

整个家族都活在“黑老大”阴影里

程幼泽“高调出狱”事件爆发后,有媒体前往当地进行了采访“起底”:程幼泽家居晋城,在晋城算是个名震江湖的“大哥”,经过“炼狱”的洗礼,出狱后的“程三”,更加位高权重。

程幼泽的姐姐程幼敏昨天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因为“黑老大”这个称呼,他们整个家族都一直活在阴影里。

北青报:程幼泽出狱那天都是谁去接他了?

程幼敏:我知道的就是我们家里人,我、我哥、我弟弟的妻子、女儿,还有几个朋友。

北青报:现场那么多黑衣人怎么解释呢?

程幼敏:那天我们去得比较早,到的时候大概9点多,那个监区有很长的马路,那天刑满释放的人员比较多,前去接人的车辆和亲属也很多,但这些人我们都不认识。我们直接就往里面去了,没注意外面什么情况,也分不清哪些是接他的朋友。我们刚进去的时候什么都没看到。如果知道事情最后变成这个样子,我们无论怎样也都会想办法阻拦的。

北青报:在视频里他还对黑衣人招手了?

程幼敏:程幼泽走得很快,他走在我们前面,大概走出几十米我们听到鞭炮声,他大概走了三分多钟就直接上车了。后来看到视频后,我问他为什么要招手,他说他出来那会儿对面来了一个监狱的管理人员,他觉得自己要离开监狱了就向那人打了招呼。

北青报:什么时候看到的网上传播的视频?

程幼敏:当天下午看到的,刚看到我就吓出一身冷汗,因为他当天在我家,我就问他是什么情况,觉得他怎么能这么搞呢。但他跟我说他自己也是一头雾水,他也不认识那些黑衣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来迎接他。真的是害怕,感觉捅了个大窟窿。那个视频有配音、剪辑、音乐,明显是专业的人做的啊,我们也不知道他弄这个视频到底想干吗。

北青报:黑老大这个称呼对你们家庭有什么影响?

程幼敏:“黑老大”对我们家庭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我母亲今年87岁了,别人说他儿子是黑社会,还是老大,她一个老人要怎么活。下一代的年轻人也受到影响,这些孩子长大后,都说再也不在晋城工作。

我唯一的女儿不在晋城;我哥的儿子找工作,别人一听说他叔叔是黑老大都不要;现在还在待业,程幼泽的女儿一直不叫他爸爸,20多岁的人了,性格特别内向,整天都不敢出门,也没有工作,一直在家里呆着。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