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3成互金平台仍将被淘汰 转向技术投入寻求支持
2017-07-18 10:09:5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转向技术投入寻求支持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区块链等技术,已逐渐从概念走向落地。线上红利消失和监管严格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转而寄望于通过技术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目前主要做法是通过大数据建立风控模型降低坏账率,提高运营效率。
多家平台高管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公司战略上都把技术投入放到了非常核心的地位。主要是利用已积累的数据,建立模型支持风险控制和经营决策。
掌众金服CSO谭淳介绍,其所在平台刚开始时激进放贷,形成了大量坏账,坏账率一度达到4%。但是前期的大量坏账记录为现在的模型学习提供了基础,经过不断的消化,针对细分客群的定价越来越精准,目前坏账率控制在1.5%左右。
平台对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运用具体包括反欺诈、身份识别、贷前贷后行为的追踪等。从效果上看,除了控制坏账率外,另一个是自动化极大提高效率,比如实现了实时放贷。
乐信集团首席执行官肖文杰表示,在前期通过人工做了大量样本的基础上,现在98%的订单都能通过系统自动地在很短时间内处理;专注车贷的微贷网创始人姚宏透露,公司90%的业务都是自动审批的,能在1分钟之内出结果。
在贷后追踪上,张林透露,对于超过3个月的客户,现在公司的模型能以80%的精准度预测出其流失率,“如果知道一个客户可能会流失,那提前给他发个红包,也许就能留住了。”
不过,相比于其他行业,信贷行业的大数据获取和运用是个难题。信而富创始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王征宇表示,所有的互联网创业领域里都有BAT垄断的迹象,唯独信贷不行。信贷数据不是一个用户数据,不是开个网站数据就来了,这些数据需要放贷款后靠自己收集积累,只有通过信贷行为才能够获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去年以来消费金融发展极为迅猛,张林表示,这个领域目前已经到了盲目竞争的阶段,“我们也开始做消费金融,去年底时原计划今年做20个亿,开年后看到这个形势立马砍到了10个亿,现在已再次把计划缩减到了3个亿。”
互联网金融企业切入模式不同,实现盈利的速度也不一样。如目前火爆的消费金融,成立一两年即可盈利。大象保险CEO杨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接触过的一些现金贷平台上线半年就盈利了,但大象保险可能还需1-2年才能盈利,主要是前期数据积累和技术系统的搭建上需要大量投入。
竞争白热化,获客成本和合规成本不断提高,持续盈利问题成为关键。小米金融首席信贷官陈曦对记者称,有些平台前期主要大量投入在市场和获客上,那么规模做起来很快,但持续获利就很困难了。
2013年,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均获客成本300-500元,2016年已上升至1000-3000元。盈利对规模和风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已经获利的平台来看,月交易量多在1亿以上。
陈曦表示,目前这种环境下,平台能否在竞争中胜出,主要看几个因素:一是风控能力,能否有效控制坏账率;二是产品设计的定价能力;三是能以多低的成本拿到资金。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6-03-15)区运管处举行“大数据与思维变革”专题讲座
- (2016-03-18)大数据:预设特征 系统会自动把假货抓出来
- (2016-03-18)大数据:预设特征 系统会自动把假货抓出来
- (2016-03-21)2015空气净化器数据出炉 实际表现不及预期
- (2016-03-23)3千点太快似龙卷风 大数据告诉可否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