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交易场所乱象为何死灰复燃?直接监管机制缺失

2017-01-12 09:13:3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

与此同时,地方交易场所长期以来与地方政府利益绑定,监管博弈后的执行力也存疑。

胡俞越表示,“在2011年38号文件公布之后,我当时有一个预判,就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雷声大雨点小,可能会收效甚微’。因为其中存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央和地方之间,中央各个部委之间,交易场所的股东方与主管部门之间。”

事实上,近两年市场流动性过剩,资产荒也成为了此次交易场所问题死灰复燃的大背景。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市场流动性过剩,在资产荒背景下投资者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炒房限购了,投资无门,投机行为猖獗在所难免,而地方的交易场所正好满足了游资的投机行为。”

但上述的问题并非核心,各地交易场所问题再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即是针对此类问题没有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

直接监管机制缺失

早在2016年6月23日,本报《网络投资乱象调查:微信炒银8元起设局巧骗手机号》便曾报道,现货市场已演变出“微盘”等新的变种。

彼时,市场上“微盘”尚不过数家,不过由于其投资门槛低、受众广泛,该模式迅速获得了各家地方交易场所的追捧。

“联席会议的表态,实际上已经将微盘定性了,通报的贵金属、原油类商品分散式柜台交易、邮币卡现货发售模式等,预计会成为清理整顿的重点。”胡俞越向记者表示。

1月9日召开的联席会议则指出,“微盘”交易涉嫌聚众赌博。

此前两轮集中清理整顿工作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只有少部分交易所被关停。

“清理整顿工作涉及多方利益博弈,比如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能否配合执行,不同监管部门间、监管部门与地方交易场所股东间也存在博弈。”胡俞越表示,这或将成为清理整顿的主要障碍。

实际上,不少地方交易场所多多少少都具备一定国资背景。

如华北某石油交易所,其股东组成除了自然人控股公司外,还包括当地国资委下属公司,以及大型央企。

不过胡俞越认为,新一轮的清理整顿力度可能会高于以往,“即使不会一刀切,也会切一刀,希望这次能够切到重点上”。

对于目前地方交易场所的监管问题,胡俞越提出了一项非常生动的形容,他将目前的监管现状描述为“无法无天”。

他进一步解释道,“无法”就是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清理整顿的38号文件是主要在清理整顿,不能成为规范性的文件,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无天”就是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38号文件也只是责成地方政府,至于地方政府把这个任务交给谁由地方政府自己说了算,普遍的做法就是交给各地金融办、商务厅,而地方政府只是作为交易场所清理整顿的牵头单位,而不是监管部门。

解决地方交易场所问题,即要解决,有法管,有人管。胡俞越再次强调,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议就是“有法有天”。现在的38号文件只是清理整顿的文件,并不是管理市场的文件。

事实上,交易场所死灰复燃所面临的问题中,监管权属不清也恰好是近两年来诸多事件的诱因,如2015年股市剧烈波动等。因此,个别部门的监管始终无法覆盖,甚至是无效的。

长效的监管机制需要比联席会议更加紧密的监管结构和更加频繁的监管关注。

“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金融混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认为需要引入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理念,而不仅仅是对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来进行分门别类的监管。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法律的修改和金融监管体制框架的调整,建立一个真正的功能监管的理念和实践,那我想这一类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不然目前这种治理方式可能会陷入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经济学者刘胜军分析称。本报记者 谷枫 董鹏 实习生 杨坪 北京、成都报道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