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杨澜访谈录》专访陈佩斯下集:三代喜剧人

2015-09-18 14:30:21 来源:新华娱乐

评论

上期,陈佩斯讲述了他对喜剧的认真与执着,这种态度的塑造与他的家庭密不可分,上世纪家喻户晓的父亲陈强与陈佩斯的组合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银幕上少有的父子档,在父亲甘做绿叶的衬托下,陈佩斯走上了喜剧之路,如今,陈佩斯的儿子陈大愚,在其影响下,也转行走入了话剧世界。他的父亲陈强先生对于儿子的艺术道路和人生选择曾有过怎样的影响?而陈佩斯对于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儿子陈大愚又寄予了怎样的期待呢?一家三代的喜剧之路是如何形成的?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北京卫视9月20日(周日)13:05播出的《杨澜访谈录》,专访陈佩斯(二)。

父亲引我走上喜剧道路

陈佩斯与父亲陈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活跃在电影银幕上鲜有的父子档,他们出演的市民喜剧电影《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成为那个时代无数欢笑的来源。然而,童年的陈佩斯却对严厉的父亲充满着敬畏感,可是他却对舞台上的陈强充满了崇拜之情,由母亲带着去看父亲演出是儿时的陈佩斯最喜欢做的事情。陈佩斯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父亲在歌剧中的角色,陈强见到后是又惊又喜。这或许已经在陈佩斯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对喜剧表演的种子。

陈强当初塑造的黄世仁、南霸天等反派角色而遭受了种种磨难,但陈佩斯回忆说,父亲并没有因此产生顾虑,而不让陈佩斯从事表演,反而是父亲成就了自己的喜剧之路,也是进入艺术圈,才能让在边疆干农活的陈佩斯回到城里吃口饱饭,“他觉得根据我的条件,我应该往喜剧上走。”

克己廉洁的父亲为我第一次求人

1973年,结束了四年多上山下乡生活的陈佩斯回到北京。此时的他,全然没有叛逆时期的调皮顽劣,而是认真看起了中外名著,有时还会听唱片、吊嗓子、写小说。此时,一生总是帮助别人的陈强为了陈佩斯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求老友田华帮忙。最终,在父亲和田华的帮助下,陈佩斯凭借过人的表演天赋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的表演事业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25岁,陈佩斯迎来了自己首次担当主角的电影——《瞧这一家子》,与此同时,他与父亲同台演出,免不了会紧张,陈佩斯除了自己努力以外,父亲也在一遍遍地给他做示范。这部电影也让曾经僵硬、疏远的父子关系变的缓和融洽了起来。此后,当时万众瞩目的陈强甘做儿子身边的绿叶,与陈佩斯一起探索喜剧道路,这期间虽然因为对表演方式方法的看法不同,而各执一词,甚至发生激烈争吵,但是他们还是就戏论戏,不断地总结出喜剧路上种种经验。不断创作出《父与子》、《二子开店》、《傻冒经理》、《父子老爷车》等等经典作品。凭借这一系列影片,父子俩也成为银屏上一对独具喜感的父子搭档。

鲐背老父坐轮椅看儿子演出

1991年,陈佩斯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74岁的老父亲乐此不疲地为儿子公司的开张跑前跑后。2008年,陈佩斯考虑到90岁高龄的陈强身体大不如前,且出现失忆症状,他就带老人住在北京郊区一座带有花园的宅子,悉心照料老父亲的生活起居。

2011年1月1日,陈佩斯出演的话剧《雷人晚餐》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此时93岁的陈强即使身体不佳,也要坐着轮椅,坚持拉上自己一大帮年事已高的老艺术家朋友们,去给儿子捧场。即使看不清舞台,听不清台词,他也始终惦念着儿子的喜剧事业和自己钟爱了一辈子的舞台。

2012年,陈强已经无法开口交谈了,但陈佩斯坚持同父亲交流艺术心得,老人用微微紧握儿子的手的方式来与他交流。都说父爱如山,陈佩斯认为,父亲不仅对于他来说像一座山,对任何人都像是一座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父亲很少说,而是让我去悟,他是一个身教多于言传的人。”

陈佩斯儿子:我的目标是超越我爸

陈佩斯给儿子起名陈大愚,寓意大智若愚。他对儿子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要“考双百”,不能说自己是陈佩斯的儿子,更要求儿子“吃饭要快”,要有危机感,并从小告诫儿子长大一定要自力更生,18岁就要离开家。陈佩斯第一希望,儿子能够延续艺术之路,但是害怕孩子无法担当,“你先去学别的,有什么理想实现去,别留遗憾。”可是国外求学两年的儿子想要回头跟着陈佩斯学戏剧,陈佩斯便开始考察儿子是否有坚定的信念,“先让他在旁边看了一年多,我们爷俩互相观察。”直到陈大愚可以很快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的戏剧知识修改剧本,这时陈佩斯心里就有数了,“他是这里的人了。”

陈大愚在父亲的表演培训班和话剧剧组不断苦练基本功,就连拍桌子这个简单的动作,都曾经练到手紫,才达到陈佩斯的要求。这也让陈大愚得到不小的锻炼和提升,出演了多部舞台喜剧,他心里也慢慢树立了一个目标,“我的目标就是超越我爸。”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北京卫视 9月20日13:05由一汽-大众奥迪首席赞助、联想Lenovo大力支持的《杨澜访谈录》。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