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原创 >

第二批C

2015-06-30 18:00:19 来源:证券日报·中国资本证券网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于2015年6月29日在天津发布了2015年第二批车型C-NCAP评价结果,这是按照C-NCAP2012年版管理规则进行评价试验的最后一批车型。本次发布的结果共涉及17个车型,其中包括1个小型车、6个A类车、4个B类车、4个SUV和2个MPV车型。

本批公布结果的车型中,除了C-NCAP管理中心预定计划进行评价的车型外,大量增加了自愿申请评价的车型数量。因为临近2012版规则末期,企业申请评价需求非常迫切,管理中心紧急调整了试验周期,尽可能接受申请满足企业需求。

本批评价的17个车型,共51辆试验车,全部由C-NCAP管理中心从各车型专卖店直接购买,其中有6个车型是按照C-NCAP管理中心计划、使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专项资金,购车费用支出共计296.4万元。具体车型及生产企业如下:

1、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思铂睿/SPIRIOR牌DHW7244CUDSE型轿车(2.4LVTIS尊贵版)

2、东风汽车公司东风牌EQ7160LS1B型轿车(景逸S50CVT旗舰型)(自愿申请)

3、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宝骏牌LZW6470ABY型多用途乘用车(宝骏7301.5L手动舒适型)

4、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哈弗牌CC7150FM01型轿车(哈弗H2尊贵型)(自愿申请)

5、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长安牌SC7161UA型轿车(启悦1.6AT乐享版)

6、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众泰牌JNJ7156型轿车(众泰Z500尊贵型)(自愿申请)

7、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福特牌CAF7154A5型轿车(福睿斯自动时尚型)

8、北汽(广州)汽车有限公司北京牌BJ6470U6X1A型多用途乘用车(绅宝X652.0T6AT豪华版)(自愿申请)

9、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现代牌BH7240RAY型轿车(第九代索纳塔2.4DLXAT)(自愿申请)

10、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丰田牌/TOYOTATV7255Roya1G5型轿车(2015款皇冠2.5L时尚版)

11、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比亚迪牌BYD6481ST6型多用途乘用车(比亚迪S72.0TID尊贵型)(自愿申请)

12、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起亚牌YQZ6421T型多用途乘用车(KX31.6TDLX7DCT)(自愿申请)

13、神龙汽车有限公司风神牌DC7183LKAM型轿车(东风风神L601.8L手动档新享型)(自愿申请)

14、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丰田牌/TOYOTAGTM6490HNF型多用途乘用车(汉兰达2.0T两驱豪华版)(自愿申请)

15、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别克牌/BUICKSGM7141LAA1型轿车(英朗1.8T双离合豪华型)

16、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斯柯达牌/SKODASVW71618DM型乘用车(全新晶锐1.6L自动智行版)(自愿申请)

17、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牌SQR7151J431型轿车(艾瑞泽31.5L手动够酷版)(自愿申请)

这17个车型的试验自4月21日开始,至6月25日结束,每台车辆均严格按照C-NCAP2012年版规则,在进行排放、燃料消耗量试验后,进行三项实车碰撞试验、一项座椅鞭打试验及评分。此次发布评价结果的17个车型均为两年内新上市车型,对应2012版C-NCAP规则在车型研发和改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因此,评价结果总体表现较好,侧气帘的配置率达到70.6%、ESC的装配率达到88.2%,其它加分项安全配置比例达到100%。

自今年4月正式公布《C-NCAP管理规则》后,C-NCAP管理中心各项试验准备工作全部完成,7月7日将开始《C-NCAP管理规则》新规则实施后的第一次正式评价试验,试验车辆已开始购置。2015年版规则在试验及评分上进行了完善,并对自愿申请评价车型在要求最低销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较大销量配置的选车原则,以尽可能体现市场上主流车型真实的安全技术水平。

纵观C-NCAP管理规则历年来的变化,整体要求逐步提高,评价细节逐渐完善。每一次规则版本的变化初期,虽然都会带来评价结果不同程度的波动,但随即企业就以快速的反应力和技术投入积极应对挑战,很快5星级评价结果再次大量出现。通过一次次的挑战,一次次的变革,C-NCAP引领着企业一步步向更高安全目标迈进。

从C-NCAP历年结果来看,每年平均成绩呈明显递增趋势,5星级车的比例从2006年的8.3%已提升至2014年的92.5%,各项安全装备的配置率也每年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市场上的车型分布也在发生巨大改变,从早些年的小型车居多发展到现在SUV车型的广泛流行。

因此,C-NCAP管理中心提出了新的研究目标,努力通过大量的交通事故数据及试验数据作为依据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法和评分办法,以适应中国国情的改变。

(谢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