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银行不良率普降 零售业务持续发力
2019-09-02 11:32: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上市银行披露半年报逐渐步入尾声。截至8月29日,除民生银行外,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7家在A股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已陆续公布中期业绩。
从7家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数据可以看出,经营业绩持续向好,零售业务正在持续推进,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净息差明显改善,同时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零售业务持续发力
经营业绩方面,无论从营业收入还是从净利润比较,招商银行均稳坐股份制银行的头把“交椅”。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83.01亿元,同比增长9.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6.12亿元,同比增长13.08%。
接下来,若按营收排行,则浦发银行位居第二,上半年该行营收达975.9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21.06亿元;若按归母净利润排行,兴业银行实现358.79亿元更胜一筹,营业收入899.07亿元,同比增长22.51%。紧随其后的是中信银行,上半年该行净利润、营业收入增速创近年来最高水平,营业收入实现931.50亿元,同比增长14.93%,归母净利润283.07亿元,同比增长10.05%。
单看增速,营收增速最高的是光大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63%,达661.39亿元,实现近六年来最快增幅;归母净利润增速最高的是平安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2%,达154.03亿元。
近年来,股份制银行一直致力于零售转型。在零售业务规模方面,“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继续保持领跑地位。半年报显示,该行上半年零售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42.13亿元,同比增长20.38%,占该行营业收入的57.38%。
在零售业务增速上,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实现大幅增长,增速居各股份制银行之首。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达385.96亿元,同比增长31.7%,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6.9%;零售业务净利润108.10亿元,同比增长19.1%,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70.2%,基本达成转型第一阶段目标。
此外,浦发、中信两家银行的零售业务表现也很亮眼。截至6月末,浦发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70.56亿元,同比增长12.32%;中信银行零售板块实现营业净收入337.51亿元,同比增长20%。
资产质量有所好转
从资产质量来看,今年上半年,各大股份制银行均加大对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整体上资产质量改善明显,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上述7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全部较上年末有所下降;从绝对值来看,不良贷款率均维持在1.24%-1.84%之间,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其次是兴业银行(1.56%)和光大银行(1.57%),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从降幅来看,仍然是招商银行的下降幅度最大,为0.12个百分点,浦发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位列其后,分别下降0.09、0.07、0.05个百分点。
若考虑存量方面,截至6月末,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的不良贷款实现余额和不良率双降。
受种种因素影响,也有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有所增长。兴业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由于宏观经济去杠杆、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等因素影响,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信用风险持续释放,该行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余额有所增加。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也较年初增加21.33亿元至661.61亿元。
记者还注意到,不良率数字下降的背后,是各大股份制银行上半年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同时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严格不良贷款分类,使资产质量得到有效管控和改善。
以平安银行为例,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该行共收回不良资产137.52亿元,同比增长11.6%。不良资产收回额中88%为现金收回,其余为以物抵债等方式收回。
此外,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也均在半年报中表示,上半年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通过清收和核销等途径化解风险资产,其中招行共处置不良贷款236.61亿元,中信银行消化不良贷款本金354.30亿元。
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内外部环境较2018年下半年均有一定程度缓和,风险事件发生频率略有下降,对银行不良率有一定正向影响。下半年如果没有较大的黑天鹅事件,银行不良率应该会进一步改善,而且资金传导也更为顺畅,实体经济得到的支持增加,资产质量应不断向好。
净息差明显改善
今年上半年,7家股份制银行共同呈现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净息差较上年同期均有所提升。
据悉,净息差又叫净利息收益率,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平均生息资产的比值,用来衡量生息资产的获利能力。
其中,招商银行的净息差以2.7%保持在首位,其次是平安银行(2.62%)、光大银行(2.28%)。从增幅来看,光大银行同比提升0.48%,提升幅度位居首位;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同比分别提升0.36和0.35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二季度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水平为2.18%,其中股份行息差为2.09%,环比小幅上行0.01%。
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的首次报价诞生。其中,1年期LPR为4.25%,5年期以上LPR为4.85%,较此前的利率出现小幅下降。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银行的利差或受影响而收窄。在最近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多家股份行高管也被问到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从表态来看,大多认为LPR的改革对利差和盈利即便有影响,也都在可控范围内。
在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看来,LPR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打通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的传导。“这个效果在未来会有体现,打通之后,银行利差会有一个稳中趋降的变化。同时,作为量化利差概念的息差,在下半年也会面临较大管理压力。”刘信义坦言。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表示,LPR的实施,从贷款端单边变动角度看影响有限。考虑到贷款客户可能有提前还款的风险,对利差和盈利的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
“净息差会收窄,但幅度非常小,因为一般银行最稳定的净息差来自于房贷,而房贷利率也要挂钩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LPR,同时对首套和二套房贷利率设置了下限,也就是说房贷利率不太可能会降。”上述券商人士直言。
资本补充指标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上市银行仍面临资本补充的缺口。截至2019年6月末,7家银行中除了平安银行,其余6家银行都有部分或者全部资本充足指标较年初下滑。
具体来看,浦发、招商、光大、中信4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均提升至14.1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8.92%;兴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0.0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降至8.99%和11.84%。
从整个银行业而言,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71%,11.4%和14.12%,较上季末分别下降0.23、0.11、0.06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73%。
为更好地支撑业务增长的需求,上半年多家股份制银行也在积极通过多种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开展资本补充。
例如,此前转型长期受资本约束的平安银行,上半年除了发行260亿元可转债用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外,还发行了3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据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透露,倘若260亿元可转债成功转股,资本充足率大概可以达到13.5%,核心资本充足率将达9.8%左右。
此外,上半年中信银行也成功发行400亿元可转债,实现上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股权类资本补充;6月26日,华夏银行成功发行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永续债),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兴业银行于4月非公开发行3亿股优先股,实际募集资金净额加上发行费用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后共计299.37亿元,全部用于补充一级资本。今年3月,民生银行发行4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来补充二级资本。
相关阅读
- (2020-08-31)六大国有银行净利润下降两位数背后:为不良资产“未雨绸缪” 与实体经济“共担风雨”
- (2020-06-08)免费吃喝还送购物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 (2020-06-08)杭州股类电信网络诈骗团伙 指导骗取客户信任
- (2020-06-08)乐信回应“赴港二次上市” 交易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 (2020-06-08)起底域名抢注连环圈套 投资人不应盲目入场
- (2020-06-08)五矿信托首任总经理或重返 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信托之路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