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抢银行外包员工饭碗 单个网点人均员工约26人
2018-12-18 10:32:01 来源:证券日报
欢迎来到**银行,尽管你有时可能很难见到真正的银行员工。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商业银行的很多非重要性岗位长期由外包公司“代持”。此前,已经有金融外包服务公司被装上市公司的资产中(全资控股子公司),该外包公司自称员工的总数超过15000人,这一数字超过了所有的区域性上市银行。而还有深圳地区某金融外包公司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所在公司的员工数量远超上述公司。
不过,如今外包公司也面临竞争压力,随着AI技术的提升,机器人正在抢夺银行外包人员的“饭碗”。
银行外包 “包打天下”
在金融科技大行其道之前,当你来到银行办理业务,迎接你的大堂经理可能来自于跟银行合作的劳务派遣公司,而帮你挑选理财产品的理财经理则可能是刚刚签订试用合同的准员工,微笑服务的柜员可能业余时间正在准备考试并期望由派遣制向合同制转制,而你离开时经常会下意识看一下头戴钢盔保安的劳动关系一直属于某家金融保安公司。
此外,大街上拦住你办信用卡的所谓银行员工其实可能是外包公司的职员,电话里声音甜美的客服人员中的绝大多数与银行并没有直接的劳动合同,甚至来自创业空间联络小微企业贷款的青年,还在期盼通过签订几个大单实现身份的转换。如果很不幸你信用卡逾期不还,向你催收的很可能也是银行雇来的“临时工”以及“临时公司”。
如今,伴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未来已来,外包“包打天下”的状况似乎没有变化,但外包业务自身的格局则似乎有了变化。
不变的是,你看不见的银行IT系统很可能是依旧由第三方外包并维护的,不过,随着银行对金融科技的加大投入,越来越多的大中型银行选择合作开发的模式——银行提出诉求,外包公司负责落地,最终成果的知识产权归于银行,同时研发过程中的风险也由银行承担;不变的是,你选择使用自助机,这些设备的加钞处理、维修、远程值守服务过去很可能是外包公司一力承担,改变则在于,如今虽然设备房职责依旧,但是银行的智能柜台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
最主要的改变在于机器人的接入越来越广泛。从担纲大堂经理的各路机器人,到前端推销、中端二次开发、后端催收,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号称“10倍于人工”,且永远情绪饱满。一家主要从事金融业外包服务的公司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的人员规模较2016年有所缩减。
单个网点人均员工约26人
上市银行虽然员工数量庞大,但是分配到每个网点后,人手就有些不足了。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28家上市银行的员工总数合计约为219万人。不过,目前上市银行境内的分支机构合计数量已经超过7万个,大致估算可以发现,每个具有单独机构代码的网点对应的员工人数约为31人,如果剔除人员占比在10%-15%的总行层级的影响,普通网点平均对应的员工数量为26人左右。此外,《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四大行年报验证发现,四大行境内机构的平均人员为20人至26人左右。
“正式员工一般包括一位支行长、数位支行副行长、技术团队、财务人员、结算人员、信用控制人员、对公和零售的相关业务人员、客服人员等。”一位国有银行支行副行长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其中的客服人员用工形式通常最复杂,有正式员工、合同制和外包制等多种形式”。
此外,《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银行还存在大量低门槛的用工需求,例如数据录入、文件传递等等,这些岗位也是外包的主力。
用户担心银行推卸责任“外包制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成本”,某上市银行高层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不过,外包制与我国商业银行“亲密接触”的时间并不太长,过去一直是劳务派遣制包打天下。但随着现在派遣制同工同酬以及只能定位于“三性”的要求,银行不得不转向其他方式控制成本,劳务派遣员工的数量和占比近年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部分国有大行的劳务派遣制员工已经由数万人降至数百人,乃至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法律界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劳务派遣是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员工与实际用工单位之间,是种招聘和用人相分离的用工模式,受《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调整。业务外包是种业务合作关系,发包企业与承包企业签订业务合作合同,由承包企业独立完成所承包业务,合作针对的是业务。承包企业自行安排人员,开展业务,对人员发放工资。因而业务外包关系是受《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调整。对于储户而言,业务外包的风险在于信息和资金安全”。
《证券日报》记者此前曾在社交平台接收到求购银行用户信息的信息,每条大概报价0.25元。记者尝试与买家沟通,但买家比较谨慎,仅表示“银行的员工或者在银行服务的其他人员手中都可能有大量的此类信息”,但是“胆小的就别来交易了”。
储户对于银行往往有着天然的信赖,并不会主动区分(更多时候也确实很难区分)正式员工还是外包员工,因此,其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正式员工的违规行为的定性相对简单,而非正式员工如果侵害储户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银行是否会以"临时工"为由推卸责任是储户最为关注的。”上述法律界人士表示。本报记者 张 歆
相关阅读
- (2020-08-31)六大国有银行净利润下降两位数背后:为不良资产“未雨绸缪” 与实体经济“共担风雨”
- (2020-06-08)免费吃喝还送购物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 (2020-06-08)杭州股类电信网络诈骗团伙 指导骗取客户信任
- (2020-06-08)乐信回应“赴港二次上市” 交易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 (2020-06-08)起底域名抢注连环圈套 投资人不应盲目入场
- (2020-06-08)五矿信托首任总经理或重返 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信托之路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