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人寿规模易增利润难涨 隐藏着诸多隐忧
2018-04-16 14:35:2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2018年前两月,建信人寿规模保费突然激增,规模保费不仅是去年同期的2倍,更是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而其在2017年规模保费同比下降达26.42%。然而,业绩快速回升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忧。
网络图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建信人寿的净资产是73亿元,此数值与2012年建信人寿转身银行系之初的70.53亿元已经相当接近。对比2009年的相关数据,建信人寿保费规模增加了69倍,但利润增长却不足2倍。
建信人寿相关人士对《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表示,建信人寿自2011年开业以来,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推规模型产品,扩大市场份额。自2016年起,建信人寿进入转型发展阶段,以提升公司价值为目标,主推价值型产品,提高综合经营能力。
当前,在“保险姓保”的回归大潮中,“转型”成为险企每每谈及的热词。然而,对于习惯粗放式发展的险企而言,转型显然不那么简单。
规模易增利润难涨
从全年保费来看,2017年建信人寿以423亿元规模保费再次排在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榜首。根据官方公布的最新保费信息,今年前两月,建信人寿规模保费收入222亿元,排在82家人身险公司第12位。
据了解,建信人寿的前身是太平洋安泰人寿,系成立于1998年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2011年更名建信人寿,转而重点依赖银保渠道获取保费收入。近年来,建信人寿保费收入激增,但净利润的增长却并不尽如人意。
事实上,在转身建信人寿之前,该公司已连续4年盈利。以2009年为例,太平洋安泰人寿净利润1.4亿元,对应的保险业务收入仅6.1亿元。相比2009年,建信人寿2017年保费规模增长了69倍,但净利润仅3.75亿元,这也令人再次质疑银保渠道的高保费低价值。
与其规模相当的险企如新华人寿、国华人寿净利润远高于建信人寿,据记者了解,建信人寿也将新华人寿作为银行系以外的对标公司,但新华人寿2017年的净利润约53.8亿元。
对此,建信人寿相关人士表示,该公司同期的价值类指标表现优异,说明建信人寿的转型保持在良好的轨道上。2017年,其全年新单期缴保费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79.2%。在同类型公司中,总规模保费、新单规模保费等主要指标及税前利润、总资产、综合投资收益率、综合费用率、ROE等财务指标均排名首位。
该相关人士称,该公司的业务转型策略可以总结为:一是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推动价值型业务;二是发挥银行系保险公司优势,着力满足银行各类客户的需求;三是推动综合化转型,积极开展健康险、网络业务、个人代理业务。
“就去年来说,在对私渠道,主推非中短期业务和价值型期缴业务,高端业务的期缴占比提升到了30%以上;在对公渠道,团险主推效益型、创新型业务,发挥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优势,推出了一批面向银行业务伴生保险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网销渠道推动深度转型,渠道功能向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孵化创新应用等维度转化,实现了电子渠道新增客户59.4万人,推动网销保费总量保持全行业前列。”建信人寿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健康险大力发展保障型业务,推出了多项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
另外,建信人寿相关人士表示,建信人寿相比于同类公司的特点是代理人渠道的发展,在代理人渠道,14家分公司、104个网点开展个险业务,代理人数量达到一万人。
资本高消耗隐忧
随着规模保费的不断增加,银行系保险公司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也凸显出来。高保费带来注册资本的高消耗,而既有模式的高退保风险也不容忽视。
在建行入股之初,2011年,建信人寿的注册资本由8亿元增至11.8亿元,其偿付能力也由2010年的132%升至2011年的228.94%,增资当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几近翻倍,但也只有12.8亿元左右。
2012年,建信人寿的注册资本增至44.96亿元,公司挣脱了偿付能力的束缚,保险业务收入58.7亿元,同比增359%,建信人寿开始驶入保费规模快车道。
至2014年,建信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59亿元,高保费伴随资本高消耗,其偿付能力也由2012年的1291.7%骤降至2014年的353.8%。而此时,退保问题也开始显现,当年退保金达19亿元,同增252%。
2015年,建信人寿的退保金达到了130亿元,占到保险业务收入的6成以上。
2016年,建信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剧增至461亿元,同比增加125%,退保金为保险业务收入的近3成。尽管当年建信人寿发35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偿付能力依然在年底降为156.19%。
2017年,根据建信人寿偿付能力报告,其偿付能力在小区间内变动,全年保险业务收入也降至295亿元(四季度之和,未经审计)。并在同年一季度出现了-0.8亿元的亏损,及三季度-42亿元的现金流问题。
对此,建信人寿相关人士表示,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始终保持在监管要求之上。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运用各种工具对资产负债进行主动管理,使公司偿付能力符合要求的同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公司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良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资本补充机制,可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不存在偿付能力跌破红线的可能。
相关阅读
- (2020-08-31)六大国有银行净利润下降两位数背后:为不良资产“未雨绸缪” 与实体经济“共担风雨”
- (2020-06-08)免费吃喝还送购物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 (2020-06-08)杭州股类电信网络诈骗团伙 指导骗取客户信任
- (2020-06-08)乐信回应“赴港二次上市” 交易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 (2020-06-08)起底域名抢注连环圈套 投资人不应盲目入场
- (2020-06-08)五矿信托首任总经理或重返 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信托之路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