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银行·保险 >

投机套利还是总体最优? “创新”自救逃离互保圈

2016-10-12 11:12: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不良罗生门

为什么会出现企业自身经营正常,但资金链紧张到无法还贷的情况?除了经济走弱大背景下企业难以获得高回报,还可能因为替其他企业担保受到牵连。

募资用于收购银行待处置资产,债权采购价为1990万元,可收回覆盖率136%,募资总额80万元,100元起投。投资一年,年化收益9%。

这样一个P2P平台产品的背后,隐藏着一家小企业求生的资金链条。多名不良业处置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爆料称,很多此类与银行不良挂钩的P2P产品,实际上是为违约企业“回购”自己的不良债权配资。据浙江一名AMC人士观察,这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尤为常见,银行不良由违约企业(关联方)买回去的,占比可能达到一半以上。

其具体模式为,A企业未偿还银行贷款,被划入不良,再穿上“马甲”,以新的B公司名义从银行以折扣价买下不良债权,以B的身份“继承”A的资产,继续经营。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罗生门的江湖。A企业究竟有没有能力偿还贷款,违约究竟是少数人的投机套利,还是盘活区域民营经济的“总体最优”路径?

更为复杂的是,民间担保链中,担保企业和被担保企业或在上演激烈商战。买下不良债权的,可能是被担保企业的马甲,自救同时,获得对担保企业的追索权,进而获得担保企业的资产;抑或是担保企业揭竿,自保的同时,一举吃下被担保公司资产。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宏观经济低迷大背景下,小微企业生存不易,选择余地或远少于想象。

投机套利还是总体最优?

似乎很难说得清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情况,还仅仅是两个面相。

透过其中一个观察角度,企业A维持正常经营,有稳定的订单,还可以正常生产,好比人拥有正常的造血功能,但因为某些原因,银行要停贷或抽贷。还了贷款,企业就无法继续经营;不还,就被起诉强制执行,企业倒闭。

在这之间,存在一个相对“两全”。虽然不偿还贷款,在银行贷款系统里留下“不良”记录,但利用另外的公司主体,或为关联公司,或新成立公司,将自己的不良资产债权买下来,等同于将原来的资产装到了一个新的壳里面。

“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银行是知情的。站在银行的角度,接受企业不还款在会计上处理成不良,但是转让债权时折扣可以高一点,”浙江一名AMC人士说:“只要不是准入门槛很特别的行业,公司改头换面也还能继续经营。把原先的银行债务剥离,赢得了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另外一个视角窥见的,则多了“逃废债”的投机心态。

有不良资产处置行业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江苏省内目前存有这样一种机构,获得银行的信贷清单后,主动找贷款企业提出上述方案。在经济形势低迷的大背景下,陷入经营危机的企业接受该方案,使自己的银行贷款,从正常类,一路劣化至不良,并在过程中和银行不断谈判。最后由原先企业的“马甲”回购处置完毕的名义不良实际优质的资产。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不良资产从业人士认为,企业是否恶意逃废债,主要有两个考量因素。一是企业是否真的资不抵债,真的没有还款能力;二是是否存在资产转移行为。

假如企业得以新生,追问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仍具有价值:究竟是契约更重要,还是“活下来”更重要?程序正义更重要,还是总体福利更重要?

担保链上的厮杀

为什么会出现企业自身经营正常,但资金链紧张到无法还贷的情况?除了经济走弱大背景下企业难以获得高回报,还可能因为替其他企业担保受到牵连。

民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企业间普遍存在着相互担保的状况,也一度被视为是金融创新。

以2014年的温州为例,截至当年年中,全市有28个重大风险担保圈,涉及信贷金额507亿元。而该数据已经比当年年初下降5个和111亿元。近两年来,温州着力化解担保圈、担保链,还曾以“圈子挂钩市长”的处理模式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企业相互担保,共荣的同时,也容易一损俱损。

做一个简单的假设。B企业为A企业担保,A企业出现贷款违约,形成不良贷款,但资不抵债,就会牵涉到B的资产处置。A、B企业和银行三者之间的博弈之激烈,可以为民间商战做出最鲜活的注脚。

一种情况下,B企业(披上“马甲”),买下A企业的银行不良债权,保全自身资产的同时,也可能通过债权收购,吃下了A企业的资产。

另一种情况,A企业(披上“马甲”),买下自己的不良债权,其中包含了对担保企业的追索权,反而可能吃下B企业的资产。

无论具体涉及哪一种情况,对于给购买不良债权配资的投资人来说,都很可能是一个大黑箱。陷入危机的企业“新生”后,能否真的步入健康发展轨道?配资投资人是否应有更大的知情权?

“企业经营从来都存在风险,这谁能保证呢?”某P2P平台人士反问,“相比起投资人直接去购买银行不良债权,这种配资的风险明显更低。首先,债权转让的时候是折价的,这是一个安全垫;加上企业的类似劣后的资金,有双层安全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