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银行·保险 >

叶宁:《肿瘤君》是下一票房部过10亿的电影

2015-07-27 08:30:31 来源:新华娱乐

衬衫、西裤、工卡……这是万达员工,也是叶宁工作时的“标配”,这样一个制度、流程都很严谨的电影公司,却诞生了不少充满创新色彩的电影项目。年初的《十冷》《跑男》,正在热映的《煎饼侠》,还有蓄势待发的《滚蛋吧!肿瘤君》,都是不拘一格的作品,也难怪叶宁在接受采访时有满满的自信。上半年,几部万达操盘的电影在市场上斩获颇丰,但在叶宁看来,中国电影不论从类型化、工业化还是市场化,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肿瘤君》是下一部过10亿的电影

一部片名有些奇怪,新导演操刀,甚至没有任何类型可以匹配它的电影,叶宁却把它称作自己最有信心的项目。谈到对《滚蛋吧!肿瘤君》的期待,叶宁坚信它会是下一部过10亿的国产片。

记者:《滚蛋吧!肿瘤君》由万达和安乐合作投拍,当时为何选定这个项目投资?

叶宁:一定是好故事。这是一部看了文字就会爱上它的作品,剧本传递出一种很温暖的感动,让读者能够对生活产生美好的期望。不敢说能够改变人的三观,但绝对会对生活有正向的影响。

目前电影正在做后期,我恨不得马上让大家看到成片。

它的口碑发酵和《煎饼侠》不同,《煎饼侠》是喜剧风格,大鹏代表了娱乐精神,因此更容易传播。

《肿瘤君》的传播性和话题性没那么强,甚至没有任何类型可以参考,它不是爱情电影,不是小妞电影,甚至不能成为喜剧电影,只是纯粹打动人的一部作品,没有任何一个类型可以匹配它。

万达每个项目都会用评测系统进行评估,这套评测系统运用先进市场的运算逻辑配合中国电影的指标体系,加上万达的会员数据系统,综合成一个评估系统。

试映观众看完粗剪片后,有一个选项是“是否强烈推荐这部影片”,一般来说,影片能拿到40%-50%的投票,在商业上已经很成功了,但《肿瘤君》的数字居然接近100%。

经过这么多项目之后,《肿瘤君》是我最有信心的一部,它是下一部票房可以过10亿的国产电影。

此次江志强老板是我们强有力的合作者,从《捉妖记》我们就能看出,这位没有妥协,没有抱怨的纯粹的电影人,给了中国电影高质量工业化项目莫大的鼓励。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告诉观众,“江志强+万达”,就是高品质电影的标志。

2.类型化,我们刚刚起步

为何《肿瘤君》不属于任何类型的范畴,甚至没有任何前作可以参考?

叶宁认为,这源于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刚刚起步,从手工艺制品到风格化产品,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记者:看万达近来的片单,不管是《十万个冷笑话》、《奔跑吧!兄弟》、《煎饼侠》等等,都是具有一定突破性的作品。万达在培育项目时,是否有意尝试不同形态的电影?

叶宁:目前的电影生态鼓励原创,鼓励好故事。年轻创作者没有太多包袱,有热情,想表达,所以电影的生态系统变得很浪漫,各种类型的作品都有所突破。

我们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希望做到“不拘一格”,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记者:类型化是电影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您也曾说,无法在类型上下定义的《肿瘤君》是在现有形态下的产物。您认为,中国电影在类型化的道路上走到了哪一步?

叶宁:刚刚起步而已。类型化的突破需要好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必须先解决量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导演自身了,尤其是新导演,需要总结自己的语言,逐渐形成风格,之后才能形成类型。

起初,大家都是手工艺者,拍完了一个再研究下一个。当技术性语言提升之后,产品生产效率也会随之提升,产品自然会分化和细化,观众更加易于辨别一部作品的气质,群体定位也会更清晰。导演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语言体系,并坚持下去,不能“顾左右而言他”,更不能“东施效颦”。

我们可喜地看到,一些导演已经找到了较为固定的风格,比如公路喜剧、黑色幽默,比如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再比如大制作玄幻片。要说“挑战”,应该是创作技巧上的升级和挑战,在类型层面我还是鼓励他们总结和坚持。

3.《捉妖记》中国特效师做不了

《捉妖记》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准带到了新高度,却也掩盖不了外国团队操刀视效的现实。叶宁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那个剧组中,中方人员“没吃过猪肉,甚至连猪跑都没见过。”

记者:《捉妖记》的诞生,将中国电影工业化带到了新的高度。如果说中国电影类型化尚处在起步阶段,工业化又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呢?

叶宁:我看完《捉妖记》之后感慨,如果没有许诚毅和他的视效团队,我们真的不能完成这样的特效。重力感应、肌肤流畅度这种复杂特效都处理得非常好,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我们能力真的达不到。

电影有很强的科技含量和工业含量,需要一整套系统和生态的支持。我们把问题简单化,谈到特效,一些制片方会说“我们邀请了好莱坞XX作品的视效总监”。但问题是,这位视效总监在西方工作环境下可能很厉害,但如果一个人到中国,他干不了任何事情。

网上说,这种优秀的特效化妆师,中国不超过20个,小编想静静。

举例说,前两天一个剧组在挑战很高技术含量的制作,我去询问相关进度,得到的回答是“特效灯光师是好莱坞顶级,但来了以后发现没办法合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的工作人员连很多设备都没见过,说白了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怎么和别人合作?

电影一定要有创意驱动和科技驱动的双重力量,创意驱动是个相对容易的事情,只要给一片土壤,就会有一批批的青年人站出来,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断层。

到了科技层面,比如互联网和家电企业,可以“拿来主义”,但最重要还是要解决核心知识储备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是伟大的创造型企业。把电影放在这个角度说,也是如此。

4.盲目拍英文电影,痴人说梦!

万达、华谊、光线携手打造《寻龙诀》,叶宁不认为这是生意,而是格局,是态度。他说,盲目青睐西方导演,盲目拍摄英文电影,这是“痴人说梦”,很搞笑的事情。

叶宁:不真正参与到项目之中,说什么都是白说。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剧组在开机前,就已经把预算花得差不多了,在涉及电影品质的制作层面,几乎没有预算。但实际上,前期开发和筹备完全用不了这么多钱。

有一根笔杆子,就可以有想法,但对于电影工业来说,想表达天马行空的故事,一定要和工业力量配合在一起。在这方面,我们差距太大了。

我们为什么与华谊、光线一起做《寻龙诀》,邀请陈国富来做监制,这不是生意问题,这是格局问题,是一种态度。文化产业从业者一定要有文化自强和文化自觉,中国电影怎么能指望说英文的人来创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盲目青睐西方导演,盲目拍摄英文电影,这是“痴人说梦”,很搞笑的事情。

5.发行环节正处变革期

叶宁说,发行应该把角色从销售者变成营销者,甚至是决策者。五洲的架构,就是利用终端的洞察力反馈上游,避免产能过剩,实现以销定产。

叶宁:最基础和最直接的优势是资源整合,但核心优势是借助放映终端的活跃度和敏锐洞察力,把对观众的了解反馈到内容生产,这是很关键的。很多人说我们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排片,完全不是。

相比院线,发行在现阶段的转变是巨大的。从传统发行公司,到现代发行体系,从胶片到数字化传播,发行现在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发行的转型方向是营销,要把一个产品卖出去,发行公司的话语权应该更大。

从企业的角度说,如果出现产能过剩,就是源自“闷头做”,不管市场;最好的状态是零库存,以销定产,这个逻辑和电影是一样的。未来,发行公司应该通过很强的市场洞察力,不做一个销售者,而是营销者和策划者。

6.可以做纯粹艺术,但别抱怨

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但别和观众形成商业互动关系;如果艺术了,还要走市场,就别抱怨观众不买账。这是叶宁对于“艺术与商业如何平衡”的观点。

叶宁: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制片人,一定要有产品经理的特质。而创作者,在创作之外更多的了解市场,当然也没有什么坏处。

我举梵高的例子,他是一位把买面包的钱用来买颜料的艺术家,不管生活怎样,他没有抱怨,这就是崇高的艺术家。如果创作者希望做纯艺术创作,把它呈现出来就好。

如果还要让观众喜欢,就形成了互动关系,也就是商业行为,观众不买账还要抱怨,这其实是不尊重消费者的表现。自我行为和消费行为,是两个概念。打个比方,做男人总是考虑女人的事情,做女人总要考虑男人的事情,这其实是不对的。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再考虑他人。

7.现阶段谈分线,不靠谱

院线联手做发行,这是为今后分线发行做的基础准备?

叶宁说,现阶段所有资源都要供给给好电影,市场仍处于饥渴状态。分线?不靠谱。电影产业必须成熟到一定阶段后,才会产生分类、分工或消费分层,才会有分线发行,分时间发行的可能性。

但目前的状况是市场吃不饱,好作品不够多,市场对产品仍然是饥渴的状态,还是要集中所有优质资源支持好电影。如果在这个阶段非要“玩”一些别的形式,都是瞎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