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银行·保险 >

《虎妈猫爸》:体会压力与释放的双重体验

2015-07-20 12:19:12 来源:搜狐娱乐

近期,赵薇与佟大为主演的《虎妈猫爸》电视连续剧引起了很多爸爸妈妈的共鸣与反思,针对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也众说不一。

应该说,《虎妈猫爸》用较为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了我国当前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成长教育,而剧中的不同角色人物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在这里,导演并没有绝对意义上指出哪种是好或者是坏,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观众。虎妈?猫爸?这个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孩子是否受益其中。

《虎妈猫爸》无疑是当下荧屏一道独特的风景,它的诸多情节都能极大触发观众共鸣的,比如,学区房、“幼升小”、“择校”、“隔代疼”,等等,这些都是大众极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一部主打“成长教育”的剧集,它在剧本上做到了踏实可信、贴近现实,没有生搬硬造的情节。更加难得的是,它将这些颇为沉重的命题通过较为轻松的模式呈现开来,算是给观众减压。

话题可以严肃,但方式可以轻松。因此在这部颇为“虐心”的成长教育电视连续剧中,观众能同时体会到压力与释放的双重体验。一方面是面对育儿话题时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困境,一方面剧中的主角总有一种天然向上的张力,也就是当下流行的正能量。《虎妈猫爸》中,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点,争强好胜的虎妈毕胜男,安于现状的猫爸罗素,公主病的女儿罗茜茜……当这些缺点明显的主角凑在一起,面对生活做出选择的他们实则也在经历着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里,与其说是儿童成长教育,倒不如说是每个人的成长。对于家庭关系处理、事业人际、爱情亲情上的取舍,本剧都有相当深入的探讨。

我以为,本剧代表了国产剧的正确打开方式,那就是有所探讨,又很好兼顾了娱乐性,尽管主题的基调较为严肃,但剧中的笑点却非常多,在这种笑泪交加的氛围中,更加地烘托出了这部剧的寓教于乐的主旨,剧中关于育儿观念的碰撞,不仅擦出了对抗的火花,也实则是一个彼此融合的过程。可以说,《虎妈猫爸》做到了剧情上的无尿点,也做到了对人有所启迪与思索,对于每个观众来讲,他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相信也有着不小的教育作用。

我对本剧有好感的一大原因便是剧情与人物实在太贴近生活,让我分外亲切,记得我读高中那个时候,每年6至7月份,校长便会定期地“消失”,办公室关门,手机关机,人走,让前来的家长总是扑空。为此,看到剧中教务主任的行为真是忍俊不禁。我小的时候去别人家做客,小孩们一见面必做的第一件事:比身高。这在剧中也惟妙惟肖地呈现了。

当然,电视剧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点便是聚焦了当下的教育问题以及亲子关系问题。剧中的茜茜属于一种类型:被家长尤其是老一辈宠坏的;而别人家的孩子们代表另一种典型类型:从小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特长班,拿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奖状,却少了一份属于孩子的天真与活泼。

如今,我已是不惑之年,深深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心情。我常想: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一种怎样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既健康茁壮,同时又聪明可爱?怎样才能不走这两个极端呢?虎妈猫爸的剧情是轻松诙谐的,主题却是宏大沉重的。前些天,我曾看到一句话:把人生当战场的人,他面对的就是鲜血与尸体;而把人生当旅程的人,他面对的就是风景与鲜花。这两种人生观不能说谁更好,但是我觉得,孩子也好,自己也好,都不能时刻与别人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是呀,你总有比不过的人。我们要多想的是如何做更好的自己,让孩子变得更好。无论如何,剧中茜茜这样的孩子,的确是要好好教育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剧《虎妈猫爸》的赵薇和佟大为,即是现实中的“虎妈”与“猫爸”的戏剧化身。赵薇演绎的“虎妈”毕胜男强势高压,对孩子要求苛刻,佟大为饰演的“猫爸”罗素对女儿却多为顺从,甚至经常联合女儿对付“虎妈”。由于当今我们所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虎妈”赵薇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更多,也更复杂。剧中的小宝贝罗茜茜是独生女,由于父母工作忙,打小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推行的是极度溺爱的“公主”教育,因此烙下一身公主病。毕胜男对罗茜茜的虎式教育,激发点就在于改造其公主病。与此同时,孩子的就学问题扑面而来,所以毕胜男忙着改造女儿之际,和中国追逐精英教育的亿万家长一样,还要为孩子上学的事绞尽脑汁,工作和家庭呈现一片乱打之声。一个是此前从未为孩子教育问题操心的工作狂,一个是自己都没长大的暖男家长,改造别人的同时,更手忙脚乱地改造着自己。《虎妈猫爸》的形式是“虎妈”式的,故事的落幅却是“猫爸”式的,其中涉猎的教育,并非教科书,也不是导航灯塔,而是一次家长与孩子共同的成长旅程。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话题性很强的家庭生活剧,同时也是一部很容易被娱乐性给淹没的现实剧。就教育话题来说,有句老话很值得成天鸡飞狗跳的中国“虎妈” 消化和吸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

当前,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疑问:刚出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走出了不同的道路?我答: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下面,我就谈谈对孩子教育的一些不是很成熟的看法。首先,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应该说,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孩子生下来以后,父母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然而,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其实很小、很小。换而言之,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大人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再比如,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开到了幼儿园,并开始分快、慢班。今天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也说明,家长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地“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其次,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回想起30多年来那些靠抢跑而培养的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时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随后,慢慢地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自己身边倒一杯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最后当我们已垂老时,才真正明白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有句话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哪种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即: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一样。客观地讲,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人是平常的。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当前,我们看到大量的人都是普通人,但他们生活得也很乐观、很幸福呀。再次,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在沟通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家长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吗?在沟通的时候,想过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吗?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沟通话题?我们是否曾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时,责任的教育已彻底丢掉了。是呀,什么都不用管,哪来的责任感?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而不见的情况。

有时候,沟通需要一些时机。在此,我想讲一个案例:某学校军训时,班主任让每一位家长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军训为期十天,班主任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时交到学校,然后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时让每一个孩子读到家长给他写的信。班主任对家长说:“不能以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写为理由,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在信里写出来。”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绝大多数孩子这几天离开父母、离开家,特别是军营特别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心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一封信能够深深地进入他的心中。当时,几乎没有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之所以讲这个例子,是想说与孩子的沟通,应该选择一种方式,选择一种场合,选择一种心境,选择一种时机。

第四,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我曾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孩子在10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一个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我们的中国家长可能会暴跳如雷。而这位妈妈看到这个账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账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我认为,现大绝大多数家长就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一位台湾作家写过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们那么迫切,他同意了。为安全起见,他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条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就在此时,一位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得太多了,他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最后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位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并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大喊一声,这女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第五,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在我看来,夫妻关系是第一重要,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要有足够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在此,我坦白地说一句,我在其他的事情都不会撒谎,只有一件事情可能会撒谎,就是别人给我打电话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我会说“对不起,今天晚上有安排”,其实,这只是借口,我认为和谐的家庭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家人厮守在一起。一句话,家庭教育不要把它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一个和谐、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谐、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便可以能够很自然、很幸福的成长了。(心理专家张雅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