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股IPO >

IPO阶段性100%过会率,是放宽标准吗?

2019-05-28 09:34:57 来源:证券日报

作为一枚坚定的市值打新参与者,看到“IPO审核已连续六周过会率100%”的消息,心里不免掀起一波涟漪:打新机会多多啊。

但另一数据则做出了相反提示:今年以来,33家公司成功过会;去年同期过会数量是50家。从过会数量上看,同比减少了逾三成。

阶段性过会率100%与过会家数降低,这对看似对立的两个信息,其实相辅相成,间接表明,IPO并非“宽进”,而是更严格。

已经过去的2018年,是被誉为“史上最严发审委”——第十七届发审委履职的一年,过会率低是市场共识。截至12月25日,2018年IPO共103家,相较于2017年IPO共438家的数据,缩水力度之强可见一斑,同期,有199家企业撤回IPO申请。这一数量超过了全年过会企业总数。而在2017年,撤回企业数量约为146家。

从中可以看出,2018年IPO审核从严是主基调。过会率低和撤单企业数量“井喷”,不仅有经济层面因素影响导致的业经营层面变化而造成企业不再适宜IPO的可能,也有中介机构或企业原有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企图,迫于形势无法继续下去最终选择离场的可能,当然,还有瞄准时机转道科创板的可能,等等。但无论如何,最终留下来坚持IPO的大概率是一些在行业发展、财务、经营状况等方面更经得起审核的企业。笔者以为,这应该是2019年以来IPO审核过会率高于以往的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说过会率低和撤单企业数量“井喷”相辅相成,是因为此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市场审核严厉氛围的形成,对一些投机取巧、打擦边球行为构成有力威慑,进一步净化了IPO各环节。这也是“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题中之义。

此外,退市制度不断完善和常态化对上市公司形成约束的同时,对拟上市IPO企业同样形成压力,更不用说交易所日常问询“无微不至”所传递的监管导向。今年以来已有1家公司主动退市,另有3家被动退市,9家公司因为业绩、违规等原因暂停上市,仅5月13日一天沪深交易所集中对7家公司实施暂停上市,力度前所未有。

加之审计尺度收紧,A股非标财报数量激增。尤其是涉及参与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审计机构正中珠江,20多家与之签约的IPO企业同时被中止审查,对中介机构的警示作用也非同小可。

总体而言,阶段性IPO过会率达到100%并不意味着门槛降低。相反,结合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定位,以及证监会新的监管思路考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上市公司监管的首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IPO作为第一端口,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源头, “杜绝病从口入”是必然选择。正如易会满主席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上谈及增量优化时所说“不唯大小,不唯行业,只唯优劣,切实做到好中选优”。

阶段性100%的过会率,绝非放宽标准的“宽进”!朝这个方向的联想,可以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