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股IPO >

新三板企业谋上市 转创业板路径难现

2018-05-08 14:16:31 来源:证券日报

今年以来,新三板挂牌企业上市路径不断拓宽实现多元化,但企业资本市场升级之路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在迷茫之余添加了焦虑情绪。

自今年3月下旬以来,《证券日报》记者接触的多位券商投行部相关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新三板IPO排队企业主动撤回不断增多,这些企业对于未来的资本市场升级之路很迷茫,不少终止审查企业主动与券商沟通未来的出路。

市场升级之路实现多元化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5月3日,已有42家新三板IPO排队企业终止审查,尤其是3月下旬以来企业主动撤回比较密集。截至5月3日,在证监会受理的321家首发企业中,新三板挂牌企业有92家,占比28.66%。其中正常审查的新三板企业89家,3家中止审查。在89家排队企业中,34家拟在主板上市、12家拟在中小板上市、43家拟在创业板上市。

目前新三板企业可选择在内地IPO、赴港交所IPO以及利用“新三板+H”机制实现同时挂牌和上市,甚至可以选择继续留在新三板,以期待长周期内精选层的推出和差异化制度供给。

A股IPO之路经历起伏

在此之前,新三板企业市场升级之路主要依赖于IPO路径,截至目前,累计已有4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完成IPO。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此前在中关村股份代办转让系统以及全国股转系统揭牌到扩容至全国的周期内,新三板企业实现IPO的寥寥无几,一直未超过10家。

全国股转系统自扩容至全国,乃至经历了2014年至2017年的快速扩容期,新三板企业排队IPO的数量逐渐增多,通过IPO路径上市的企业也逐渐增多,并且伴生出新三板二级市场的“集邮”主题投资。这期间还伴随着新三板企业向创业板转板的制度安排呼声。

联讯证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师彭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三板企业IPO经历了政策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无政策管控,每年一家到两家企业实现IPO,到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长达一年半的A股IPO停滞期,再到证监会重新受理新三板企业IPO申请,新三板市场形成IPO热潮,经历了IPO数量的起伏。

“而自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IPO整体过会率陡降,审核趋严,新三板拟IPO企业出现终止审查潮。”彭海表示,预计今年IPO仍将延续整体发审趋严,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将受欢迎,但整体过会率将会缓慢回升到正常水平。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新发审委审核趋严的大前提下,新三板企业拟IPO企业不得不在短周期内降低了IPO预期。

转创业板路径难现

另外,自2015年以来,新三板企业对于转创业板的奢望一直未断。此前更高层级的政策对新三板企业转板机制曾明确提出过,但截至目前,新三板企业通过直接转板至创业板的具体政策仍未出台,并且这一资本市场升级路径短期内难以实现。

一位专注于IPO业务的律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真正意义上的转板是在各市场之间实现存量股票转板,而非IPO路径的转板,但目前在新三板和创业板之间实现转板几无可能,因为既有法律障碍,也存在较大估值差异。”

在法律层面,该律师表示,现行《证券法》下企业公开发行与上市捆绑于一体,而新三板企业在挂牌时并没有公开发行,在法律层面无法实现转板对接。

“今后在A股注册制全面推开之时,或可能享受到直接转板机制带来的便捷。”彭海坦言。实际上,这意味需要A股市场先实现注册制,而实现注册制有赖于《证券法》修订完成,因此短期之内新三板企业直接转至创业板难以实现。

多元化上市路径不断丰富,但目前新三板企业却遭遇更大的不确定性。彭海表示,新三板企业现在可以实现“新三板+H”形式在香港市场完成IPO,部分新三板企业还可以走扶贫快速通道,但实际上并没有体现出明显优势。

据《证券日报》记者多方采访,目前新三板企业虽然获得了多个上市路径且IPO主动撤回增多,但IPO路径仍是主要升级之路。截至目前,新三板处于上市辅导阶段的挂牌企业有450家左右。

“未来去留还是要看新三板企业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可随波逐流,一味盲从。”彭海认为。本报记者左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