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终止挂牌42家 新三板“泡沫化”趋势值得警惕
2017-01-19 09:36: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自2016年以来,新三板挂牌企业摘牌现象频发。企业退出股转系统的原因和投资风险都值得考量。笔者以新三板摘牌企业为主线,对它们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探究其退市的深层原因,针对挂牌企业可能存在的“泡沫”,对新三板挂牌企业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中国上市公司研究院
新三板挂牌企业质地良莠不齐,很大程度加大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为企业摘牌埋下了伏笔。这些挂牌企业大部分以融资为目的,也不乏一些追求在A股曲线上市的企业。
2016年终止挂牌42家
作为场外交易市场(OTC)的新三板,为暂时无法在A股上市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自2013年新三板正式揭牌运营以来,因较低的入市门槛和不设涨跌幅限制的制度,以及政策的大力扶持而备受青睐,挂牌新三板成为众多中小型创新企业的选择。据Wind统计,截至2016年12月19日,新三板挂牌企业(不含已摘牌企业)数量达到一万家,总市值超过3.8万亿人民币。其中2016年挂牌企业数量接近总数的一半,但看似庞大的股转系统内“僵尸股”比比皆是。以截至2016年11月30日前一周数据为例,实际每天产生交易的股票数量不到挂牌企业总数的10%。
企业挂牌新三板主要为解决融资难问题,但挂牌后,企业的经营发展并非预想的那样顺利。成交量小、流动性低迷一直被人诟病,而低迷行情的持续蔓延,又对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造成了难度。与此同时,新三板挂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各种违规或者管理问题,不得不主动或被迫摘牌。
据Wind统计,截至2016年11月30日(统计对象为2013年以后摘牌的企业)共有71家挂牌企业摘牌,其中2016年终止挂牌企业最多(42家),2014年和2015年分别有16家和13家。
这些企业有些挂牌时间不足一年便终止挂牌,挂牌时间最短的雅鹿智能甚至不足三个月。究其原因,主要分为6大类,其中以“战略发展需要”和“并购重组”为由的摘牌企业数量最多,分别达到23家和22家,占总摘牌企业数量的50%以上。因财务问题未能及时披露中报或年报的企业有15家,占总摘牌企业数量的21.13%。转板上市的企业有7家,占总摘牌企业数量的10%左右,包括已经在创业板上市的安控科技、合纵科技等5家以及准备上市的沃福枸杞、大自然5。
终止挂牌的内在逻辑
尽管有些摘牌原因看起来很奇葩,如鸿翔股份在挂牌期间爆出高管行贿丑闻等,但是不管原因如何,企业的摘牌其实是有一定内在逻辑的。
为对新三板企业摘牌原因进行深层次探究,选取企业摘牌前一年,摘牌前两年和挂牌前一年,挂牌前两年的主要财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这些企业的挂牌和摘牌时间相对分散,为方便比较,取相对数据:摘牌前1年相对摘牌前2年(用摘牌前1年-摘牌前2年的数据,简称T1期),摘牌前2相对挂牌前1年(简称T0期)和挂牌前1相对挂牌前2年(简称T-1期),选取与摘牌密切相关的财务指标后计算综合绩效得分。
一般来说,如果指标累计贡献率(累计得分占总得分的比例)在0.95以上,则视为指标有效。计算发现,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及净资产增长率五个指标的累计贡献率超过0.95(见表1),说明盈利能力,股东获利指标对企业的综合发展相对重要,表2为不同阶段不同原因的摘牌企业的综合绩效得分(简称盈利因子)中位数。
1.融资困难
对于一个活跃度远远落后于A股的板块,“僧多粥少”是新三板诞生伊始便存在的问题。当前,挂牌企业的数量暴增并未带来流动性的改善,90%的挂牌企业零交易,很多优质企业的估值长期被低估。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多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鲜有投资者关注。
2.经营状况多呈倒“U”字陷阱
企业本欲借助挂牌新三板来提振经营状况,然而事与愿违,在挂牌期间,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善,甚至比挂牌前要更糟。新三板的监管督导对企业和券商都有很大压力。相比挂牌前,挂牌期间企业的财务披露须更加透明,受到投资者更广泛的关注。一旦财务表现差强人意,挂牌企业可能会铤而走险延期披露财务报表,监管部门往往以“未进行信息披露”为由对其强制摘牌。另外,挂牌新三板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经营就能进入安全期,尽管可以提高一定的知名度,但如果基本面没有得到改善的话,部分企业会选择以“并购重组”的方式来转型或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这也是摘牌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摘牌企业的财务绩效具体如何,由表2可以看出,摘牌公司的财务绩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特征。结合图2不同时期的财务绩效得分走势,纵向来看,大多数企业T-1期盈利因子为负数,说明在挂牌前1年相对于挂牌前2年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而T0期绩效多为正数,即挂牌新三板初期企业财务绩效有所上升;到了T1期,摘牌前1年相对于摘牌前2年而言盈利因子又呈现出负数。横向来看(表2),T1期的绩效低于T0期,T0期的绩效高于T-1期,数据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倒“U”型,可见挂牌新三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改善。
3.曲线上市:转板IPO
低流动性还带来了挂牌企业的市场估值与价值投资相背离的情况,摘牌并不完全意味着是坏事,伴随着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的指数式上涨,分层制度的实施,优质的企业自然会逐渐浮出水面,曾苦于漫长IPO排队的挂牌企业转板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以7家以转板上市为由的摘牌企业为例,从表3明显地看出这些企业在摘牌前2年的累计净利润(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均超过了一千万元,且摘牌前1年的净资产均远超过两千万元,符合创业板的上市要求。另外,从财务绩效得分来看,相对于其它几种类型的摘牌企业,这7家企业在挂牌前T-1期和挂牌后T1期的财务绩效相较于其它几类浮动要偏小,业绩相对靓丽。
至于转板后在A股市场的具体表现,编制这几只股票转板上市后的综合指数,设置时间区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与创业板综指对比发现,表现抢眼,转板后的综合走势非常强劲。
综上,挂牌新三板实则为一些优质企业转板IPO提供了绿色通道。
伴随着转板机制的逐步健全,一旦财务表现达到了创业板上市的要求,企业将会考虑转板,其中中旗股份便是在新三板扩容后成功转板上市的第一家公司。据Wind统计,自2012年至2016年,接受上市公司辅导的企业有262家,然而转板上市成功的企业却只有7家,说明企业转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不仅排队时间长,要接受A股市场的评估,还要面临税收变动等问题。因此,在选择转板的时机上需慎重考虑。
几点建议
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里,新三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自1971年创立至今上市公司仅有5000多家,而新三板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创造了上万家公司挂牌的记录,但质优企业数量远不及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如此毫无限制的膨胀必然会造成“泡沫化”,这也给监管者带来许多未知的挑战。随着分层制度的实施,优劣企业的划分将更明显。如何才能保证市场的健康运作,笔者从监管层面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挂牌企业违规交易、延迟披露财务报表,以及企业高管的违法行贿行为等,提振投资者对新三板市场的信心。
(2)严格执行分层制度,严格区分创新基础层的挂牌企业,优胜劣汰,谨慎监管可能“浑水摸鱼”的企业。
(3)设置一定的挂牌门槛进行企业挂牌前的评估,避免新挂牌的企业中存在大量的“僵尸股”。
许多中小企业一度将挂牌新三板视为长期发展的“救命稻草”,对于挂牌企业和投资者而言,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挂牌之前应对企业自身综合评估,挂牌是否能对基本面、财务绩效等有所改善,是否符合企业当前发展需要,再决定是否挂牌。
(2)注重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获利能力,突出特色业务,建立企业诚信,保证企业在挂牌期间的融资和交易。
(3)投资者要理性,切勿盲目跟风市场新概念。对于有转板可能的挂牌企业,由于在挂牌期间大多存在着交易,价值投资高,挂牌期间业绩表现相对较好,可作为投资者的选择。
(研究员:张娟娟)
相关阅读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