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骗局”污染网络生态: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严重
2015-06-11 10:30:23 来源: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人民网 制图、版式设计:蔡华伟
“六大骗局”污染网络生态
个人隐私被公开 网络谣言传得快 网店好评也作假
搜索排名花钱买 捆绑软件强推销 婚恋交友玩蒸发
6月12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颁布一周年。人民网日前推出的“你遭遇了哪些网络失信”调查显示,九成网民遭遇过网络失信行为。网络失信行为,主要集中在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谣言泛滥、电商购物欺诈、网上虚假广告、软件强制捆绑、婚恋网站违规6个方面。“电商购物”“移动通信”和“搜索引擎、互动社交”居网络失信现象发生最多的前三个领域,“个人隐私被泄露”“发布谣言,传播不实信息”等现象高居网络失信类别前列,网络安全仍有不少漏洞待补。
身份证号遭泄露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几乎无处不在,个人信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超过95%的受访者表示,遇到的移动通讯类网络失信问题主要集中在“借助电信渠道,向用户群发广告等垃圾短信”“个人隐私被泄露”等。
北京的李女士,每天都会收到几十条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有一次对方问我对理财是否感兴趣,我说自己是高中生不懂理财。对方竟说您是1985年的,怎么可能还上高中?说明我的身份证号泄露了。”
个人信息泄露给安徽的聂先生带来更大损失。几年前,从事装饰装潢的聂先生接到自称电子商务部工作人员的电话,邀请他免费参加北京石景山一项活动。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和他签订了一个付费服务协议,前前后后向他索要了30多万元,最后人间蒸发。聂先生报了警,但问题依然未能解决。
2014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显示,我国网络安全状况总体平稳,但网站数据和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依然严重。我国多家知名电商、快递公司、招聘网站、考试报名网站等发生数据泄露事件。12月,国内某著名交通购票网站遭受撞库攻击,导致包括用户账号、明文密码、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等在内的13万多条用户信息在互联网上流传。移动应用程序成为数据泄露的新主体。
2013年2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正式实施,为个人信息保护“保驾护航”。2014年10月,《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司法解释首次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加大了被侵权人的司法保护力度,明确了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程度认定等问题。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建议,用户应谨慎对待各类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如注册个人资料、填写问卷等。对于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要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
谣言让人不敢吃
网络互动社交产品的崛起加剧了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途径更多,容易给社会生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微信朋友圈盛行的各种养生伪科学、虚假寻人启事带来的危害尚浅,但有时也直接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
调查显示,受访者经常遇到的互动社交类网络失信问题中,“发布谣言、传播不实信息”排在第一位。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在北京购买的8份草莓均检测出含有在某些国家被认为可能导致癌症的乙草胺。随后,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市草莓市场展开抽检,结果显示,175个样本都没有检出乙草胺。但“草莓有毒”的说法还是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感到了担心。各地草莓销售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近日流传在微信朋友圈的“娃哈哈可口可乐的东西不能喝了,有肉毒杆菌”,也被证实为谣言。诸如此类涉及食品安全的消息,尤其容易被网络用户轻信。
高新民认为,网络用户接触到的任何信息,都应该先通过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和权威媒体报道求证,不要人云亦云。政府也应引导网民不要轻信、不要主动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更重要的是,相关政府机构应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调查结果。
店家好评不靠谱
在网络购物领域,图实不符、夸大宣传、以次充好刷销量、刷好评欺骗消费者,是最常见的失信现象。调查中,超过96%的受访者提及上述经历。
3年前,李女士在国内某大型购物网站上购买了一条价格为1500元的项链,收货时发现该商品竟与同事花12元购买的项链一模一样,“肯定不值1500元”。考虑到投诉流程繁琐且“气不过”,李女士并未退货或投诉,而是给出了差评,目的是警示其他买家。
段先生是卖家恶意刷好评的受害者。他曾在某购物网站购买了一款去疤痕精油,看中的是该商品有4000多条好评记录。产品使用效果却与卖家承诺完全不符,“我搜索类似商品,发现另外一款商品的好评竟和这款商品一模一样,连照片都一样。难道是同一拨虚假买家?”
高新民表示,这些虚假的销售记录和好评,不排除有支付劳务费的虚假消费者,更多不法商家则通过使用刷好评和信用的软件实现目的。还有一类“网络差评师”是同行恶性竞争的产物。消费者购物时要擦亮眼睛,不能只看好评率,要对信用度低而销售记录高的卖家多留心。
网上搜索被骗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去年,北京的胡先生因难言之隐而选择网络求医,在某知名搜索引擎中,他搜索到一家排名靠前的医院,看上去颇为理想。与网站客服在线沟通之后,决定在该医院就诊。然而,胡先生最终支付的治疗费,比该医院起初承诺的治疗费多七八千元,“认倒霉吧。”胡先生此后再也没有通过搜索引擎来“求医”。调查中,97.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遭遇过“搜索内容与结果不一致,搜索页面充斥广告”。
高新民并不赞成完全否定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机制,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搜索引擎平台应履行自身的监管责任。消费者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生活方面的信息,不能只看排名和广告,也应该充分利用搜索功能,多方求证,了解详情。
捆绑软件难卸载
很多人都有类似体验:电脑里不知何时增加了很多奇怪的软件,新手机中一些预置软件无法卸载。这些捆绑安装的软件,除了令人不快,还暗含欺诈吸费、病毒木马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调查中,遭遇过捆绑软件安装的受访者多达97.7%。
山西的王先生对这种捆绑行为深恶痛绝:“家里电脑主要是爸妈用。老人不太懂电脑知识,有时候被强行安装了病毒软件,系统经常崩溃。”
目前,针对捆绑软件安装行为,某些电脑系统管理软件推出了智能清理功能;手机应用商店中也出现了一些手机工具,可卸载预置软件。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发布的《软件捆绑安装法律规制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软件捆绑安装滥用的情况突出。如通过强制或静默安装软件,欺骗或诱导捆绑安装软件,甚至强制用户安装并不需要的软件,侵害了用户权益和产业竞争秩序。
如何保护用户权益不受捆绑软件的侵害?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龚繁荣认为,目前用户举报此类行为时主要的障碍是取证较难,建议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让商家证明没有给用户造成侵害。
婚恋网站设陷阱
快节奏生活使得大大小小的婚恋交友网站在国内风生水起,而用户虚假注册、网站审核机制缺陷损害了一些用户的合法权益。今年2月以来,中央网信办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婚恋网站严重违规失信”专项整治工作,三个月时间里已依法关闭128家婚恋网站,责令20余家整改或停网整顿。这些问题婚恋网站,涉及未依法履行登记备案手续、备案信息虚假、恶意泄露用户注册信息、纵容用户严重违规失信行为、传播色情低俗信息等行为。
现年29岁的王女士来自辽宁,是婚恋网站失信的受害者。两年前,王女士在国内某大型婚恋网站注册为会员后,结识了一位资料显示为某国企职员的成某。刚交往一个月,成某便开始以各种理由频繁向王女士借钱,前后共计3万元。两个月后,成某突然人间蒸发,网站上的个人资料也被注销。王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她没有选择报警,也未向婚恋网站投诉,而是注销了婚恋网站账号,“找对象还是不要在网上找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认为,婚恋网站应该严格履行自己的审核职责,全程加强对会员资料的管理。(人民网记者 杨鸿光 袁孟秋)
相关阅读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