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 >

为何出不了马云? 上海急谋转型建全球科创中心

2015-05-27 11:06:14 来源:科技日报

上海“路线图”:走向全球科创中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解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中央点题,上海给出了“可操作管用”的路线图,并强调能落实落地。

集聚创新人才、激活创研院所、扶持创投机构、搭建创业平台……黄浦江畔,新一轮浪潮正在涌动。5月25日,中共上海十届市委八次全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科技创新成为上海未来应该依傍的“主动力”。

“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摒弃,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革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改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

  明确“由谁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

曾经,上海为何出不了马云的讨论火热一时。互联网席卷下的这些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都不在上海,这令很多人耿耿于怀,甚至因此唱衰上海未来。上海自己也曾受困于“BAT之问”。昔日错过BAT,的确是上海的遗憾。但今天的上海必须跳出这个框架。

上海的转型迫在眉睫。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发展的土地、环境、人才约束日益加大,经济增长“减速换挡”。2008年,上海的GDP增速回落到9.7%,延续16年的两位数增长就此终结。而到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上海用“壮士断腕”来释放出转型空间,重构城市发展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何谓“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韩正解释说,一要具有全球影响力,二要聚焦科技创新,突出创新驱动发展,三要充分体现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

这份历时一年形成的《意见》,经历了前期调研、专题研究、制订方案三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聚焦在“由谁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上。《意见》提出“两步走”规划:到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王振认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最大的优势在于,这是国家战略,由上海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市场的创新竞争。“上海有比较好的科技创新基地,有资金又有院校,还有人才,同时可以向长三角腹地辐射,这都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优势。”王振说。

承担国家战略,对创新有前端引导,这让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使命格外特殊。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只有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项目的前瞻布局,才能赢得主动。

《意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区域布局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也提出,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若干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布局一批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

从300毫米硅片集成电路到燃气轮机,从“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到“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从“北斗导航”到量子通信,从“大飞机”到深海科学……这一年间,上海承担着数量空前的国家级重大项目,逐一剑指科技前沿。

细加分析,这些专项既有面向基础前沿开展的超前部署,也有面向产业建立的自主创新体系,立足的都是上海有基础、有优势、有能力突破的领域。除了老牌的科研院所、大型国企,民企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48通道射频接收系统,已经超越国际市场普遍使用的32通道系统,在素为西方垄断的核磁共振领域分得一杯羹;把中国研发中心放在上海的外企霍尼韦尔则研发出数百项产品在世界热卖,一次次上演“东方服务世界”的好戏。各类主体都在创新,上海的许多方面都在与“核心技术”发生关联。

  剑指一切制约创新的制度藩篱,体制机制改革将是重头戏

“开放就有活力,放开就是支持”,体制机制改革是重头戏。关于创新生态,《意见》着力破解制约创新环境建设的四个难题:创新成果转化难、创新企业融资难、草根创业难、知识产权保护难。这些都是“干货”,为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

从“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到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转移交易平台,《意见》提出不少具有经济概念的关键词。而这些名词均指向“转化”二字,力图用各种“经济杠杆”撬动科技转化。

此前,科研单位形成的科技成果,需要从市一级往上逐级报备,使用、处置、收益的自主权范围只有“30万元”以内。面对繁琐程序,科研单位的成果耽误不起;面对报批责任,相关部门也有点负担不起。现在,“三权”自主也紧随着分配比例的再造,《意见》提出“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

上海市科委体改法规处处长吴寿仁表示,《意见》其实不仅是向科研单位放权,也是强化科研团队在实施转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科研人员作为转化的“主人翁”。此前即使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的股权激励改革,研发团队在“饼图”中的占比也是不高于50%的,可见如今经济上的激励力度非常之大。

开放是创新的源头,国际化更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这一年,上海市领导反复强调,科创中心是一个国际化大平台,需在开放的理念下予以推进。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谢吉华表示,《意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中的一些提法,如“知识产证券化+技术交易制”很新,将上海定位为辐射全球网络的一个中心,体现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视野。今年1月,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在杨浦区共同设立“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它打出的口号,是打造“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汇聚的平台”。这里没有级别、没有编制,一切以专业和市场为导向。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已与美国Yet2、德国史太白等国际知名技术交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正打造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网络平台。在上海,这样的开放平台正在日趋普遍。毋宁说,这也是一种新标杆。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意见》聚焦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三个环节。近期上海已经出台创业大学生获得首轮融资就可以获得上海户口,又出台了外国优秀留学生落户上海的优惠政策,预计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举措还会出台。此外,刚刚被划入自贸试验区的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在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双自联动”,将为创新领域的规则探索提供宝贵的试验田,形成真正的“创新红利”。

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制度藩篱,上海开始踏上了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推进管理创新之路。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认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是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难题。围绕这一目标,关键是要依靠体制机制改革,让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充分地活跃起来,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历次关口,上海都勇立潮头。如今,当创新驱动的号角吹响之时,上海再次承担了率先出发的历史重任!

或许自贸区之后,科创中心将成上海另一张城市名片。

本报记者 王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