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新闻 >

复工大幕拉开,君智战略咨询逐一破解企业最焦虑的13件事

2020-03-23 10:55:05 来源:壹点网

 

当下,复工潮大幕拉开,员工和企业家们都怀揣着不同的心事。

员工担心自己是否会被裁员降薪,企业家们担心复工后的安全生产问题,更为紧迫的还有现金流是否可以支撑正常运营,客源是否还像之前那样稳定等。

针对这些问题,君智战略咨询的联席总裁徐廉政和总裁姚荣君,给出了他们的独家观点。

一、全面复工 拉开大幕

究竟是选择复工,还是再观望一段时间?成了一场博弈论。

发改委秘书长丛亮表示,虽然复工复产可能出现大规模人员流动和聚集,存在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的潜在风险。但是,如果不复工复产,短期内将影响疫情防控所需的医疗物资供应,长期来看各类生活物资也面临短缺风险。这样的防控措施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达到战胜疫情的目标。

“网红医生”张文宏也表示:发病率比较低的地区的互相交流,我认为是可以的。不尽快复工,死亡人数会超过新冠肺炎。

虽然复工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但绝大部分企业都选择了在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复工复产。

二、老板们最焦虑的问题——现金流

企业家们最焦虑的问题无疑是现金流。因为疫情期间业务停滞,现金流支撑不住,企业们普遍寝食难安,极为焦虑:

恒大大肆宣传7.5折卖房子;

西贝的员工,都开始去盒马上班了;

木屋烧烤的创始人隋政军,接受了员工从上到下的“半薪”请求,他说,“这次我选择做狗熊,而不是英雄。”

其实,站在生死存亡的边缘,焦虑是正常的情绪。如今的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处于别人给你打工的状态,而越来越像一个互相成就的平台,而作为领航人的企业家,扮演着一个引领者的角色。所以说,企业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也是大家共有的。

彼得·德鲁克说:“即使是天使不需要钱,做企业也要考虑经济绩效。”所以,不能因为老板接受员工降薪的请求,他就成为了“狗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我们可以把对员工的短期降薪行为视为一种对企业的投资,当企业渡过难关后,老板还可以将营收的一部分返还给员工。如何带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是老板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君智对于“现金流问题”,有3点建议:

员工主动提出降薪,是对企业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更应该做长远的思考,将经营目标设定在未来的5-10年。

积极改变创收方法。樊文花是一家面部护理品牌,它在大型商场、社区有很多线下门店,全国一共有4000家门店,疫情爆发后,大家响应号召都不出门了,商家自然也没生意了。这个时候樊文花没有降薪、裁员,而是积极想应对之策。老板想到的是,自己有1.6万名护理师,客户信息都藏在护理师的微信里。而大家都不出门了,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护肤时间点,于是老板就发动这1.6万名护理师的力量,通过微信告诉这些爱美女性,可以趁着这段闲暇时光对皮肤进行一次密集型护理。护理师们积极行动起来,自制了很多护肤小视频,传送给老客户,开设在线课堂教客户在家如何护理皮肤,也因此产生了很多新的需求。

还有一个品牌叫林清轩,做山茶花润肤油的,疫情期间他们也发现一个新需求:

湖北地区的一线医护人员,因为一直戴着密不透风的口罩,皮肤很容易出油长痘,容易出现“口罩纹”和“口罩脸”。林清轩及时挖掘产品卖点对接需求。于是湖北店的销量逆势增长,做到了全国第二名。

所以,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老板们不应该怨天尤人,而是要学习以上2家企业的做法,尽量去创造新的需求点承接市场需求。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3、想尽一切办法融资,分摊成本。疫情期间,各地政府也推出了很多扶持政策,老板一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去找银行、资本都好,争取融资的机会。或者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分摊成本,都是积极有效的应对之策。

三、员工担心被裁员,怎么办

降薪裁员也是很多企业保命的方法。这时候员工就变得很焦虑,不知道还能不能保住工作。君智的建议是:与其恐慌这些不如思考一下作为企业的一员,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怎样与企业共同携手面对难关。

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无论是面对裁员还是降薪,都有足够的信心凭借自己的能力再创辉煌。

疫情期间,员工要思考这2件事:

思考自己有何特长、经验和能力,看看如何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思考外部环境带给企业的机会是什么?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普通员工,都要在自己所处的层级,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四、员工需不需要主动降薪

很多企业的员工们,主动联合起来,请求降薪。

一方面体现了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很真诚的一面;另一面也是一种博弈,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降薪”,保住企业,而不会被动裁掉。

这种情境下,很多员工纠结:要不要主动降薪?

君智的看法是:

员工主动降薪,是站在企业层面考虑,减少损失的一种方法。是不是可行,需要上层决策。但是员工主动提出,是表达自己的态度。

我们当然不建议所有员工都这么想、都这么去做。但至少类似行为是值得鼓励的,这类的员工,是值得老板珍惜的。

五、为什么在线办公,效率提高了,老板却更焦虑了

疫情期间,很多员工居家办公,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员工越来越忙,老板越来越焦虑。

很多员工都觉得工作量比以前更大了,原来是“996”,现在是“007”,每天睁开眼睛就是工作,一直要工作到临睡前。省去了通勤时间,省去了梳妆打扮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甚至更多。

但是员工的工作时间拉长,却没有减缓老板的压力,老板觉得员工在家办公,工作效率大大降低。甚至有老板觉得在线会议效率太低,组织员工去办公室开会,开完再各回各家。

这个矛盾的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改革开放至今也才走过了40个年头,很多企业并不习惯于线上办公,老板对组织也有具大的依赖性,“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状态,让他们非常没有安全感。

另外,虽然现在的线上办公软件都做得很完善,但因为业务量始终低迷,老板的焦虑心理泛化了。

二是,一些企业遗留了很多工厂化思维,对员工不信任,总觉得员工一定要在眼皮子底下办公才让人放心。

君智主张的是,企业要从“管控思维”向“管理思维”进化,主张“目标牵引”的工作原则,给员工充分的自主空间,为一线工作充分赋能。

对于这种慢性“焦虑病”,老板们需要的是用新知识更新自己。

六、怎么样避免一些人“浑水摸鱼”

在线办公,两级分化十分明显:一种是比较忙的人,他会变得更忙,特别忙;另一种是能力不足,趁机浑水摸鱼,会变得特别闲。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来越忙呢,这和员工心理的变化有关,在公司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各自的工作状态,偶尔摸鱼也没什么大问题。在家的时候,因为大家互相看不见,总会觉得我如果不多干点,老板一定以为我没干活。

所以,员工在线办公会出现更努力的现象。但怎么样才能避免另外一些人“浑水摸鱼”呢?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是看绩效,同样的时间,有的人产出的多,有的人产出的少。知识工作者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定好目标和标准即可。至于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场所则无需过多关心,只要工作有结果就行。

第二个是看行为,他负责的工作内容的成效,这是他工作能力的体现。如果他的工作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么他自己都会知道该怎么办。

七、什么情况下,企业要裁员?裁谁呢?

很多老板都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企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裁员?

君智的看法是:

没有听说过任何一家企业是靠裁员活下去的。企业挣扎在生死边缘,主要是因为业务结构不稳固,应对风险的能力差,不能将责任推给员工。

企业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人才,不能因为突然而至的疫情,就乱了阵脚。把那些短期看来价值不大的员工裁了。

非常明确的一点是,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了,现在已经是最后的总攻时刻。

什么情况下要裁员没有标准答案,但企业不能因为短期困难,就裁掉一些具有长远型发展潜力的员工,企业要考虑自身的人才储备。当下,大家都非常困难,正是联合一切内外部资源,凝心聚力的关键时期。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裁员,特别是一线岗位员工,他们是最接近市场的人,他们最能感知到市场的动态,他们能让你知道该如何调配资源。

而且,根据“二八定律”,往往一线占了80%的人,但养活的成本却只有20%,裁掉一线工作者,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成本问题。

八、老板们,该如何凝聚人心

这次疫情,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一次严峻的大考。国家“坚持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考察、识别、评价、使用干部。”同样,对企业来讲,困难当前往往也是凝聚人心的关键时刻。具体该怎么凝聚呢?

君智认为:提升业绩才是凝聚人心最直接的方法。

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就是要去创造顾客,因为企业内部全都是成本。如果企业能不断创造业绩,人心就能迅速聚集起来。

九、作为龙头企业,有哪些绝佳机会

作为龙头企业,有3个维度的机会:

1、行业重整迎来新机遇。因为行业龙头企业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受疫情影响,大家都有避险的需求,生产力、渠道、资源等等都会进一步向龙头企业聚集,这是不可避免的。

2、顾客产生新的需求。

3、企业获得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这是容易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一点,决定了未来10年的商业格局。

十、中小企业压力更大,怎么办

正和岛数据调研显示:有超过60%的企业,预估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超30%,小微企业业绩下滑严重。

中国的企业两级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圣经·马太福音》里的那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使他多余;没有的,要把他剩下的也夺走。”

强者恒强,那些本身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怎么办呢?

君智有三点建议:

业务方面要聚焦收缩,回归主业。集中有所的优势资源,保住最有优势的业务。

发挥小微企业灵活性的优势,对接市场新需求。

在涉足的运营半径内,深化产品和服务。这点十分重要,有一句俗话叫:“做熟不做生”。

十一、企业在什么情况下该申请破产

疫情笼罩下,恰恰是企业检验战略的时候。企业破产无非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企业战略出现重大失误、品牌丧失独特性、与顾客的连接度不够、顾客不能感知到企业创造的差异化、内部运营效率低下、外部资源整合不到位、团队信心不足等方面。

面对这些极端情况,企业需要“向死而生”。

在利润薄得像刀片一样的情况下生存,不如趁此发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暂时把不盈利的业务舍弃,保存实力,迎接新的机会。

十二、“公司制”是不是穷途末路了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发现一个现象:在线办公不失为一个降低成本的办法,办公室的面积也可以减少一半。甚至退一步讲,即使居家办公损失了20%的办公效率,也比在核心商业区租一间面积更大的办公室省钱。这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公司制度”走向了穷途末路呢?

君智对这种单一的思考模式提出了质疑。至少有两方面信息值得深思:

作为企业家,首先要考虑潜在的客户需求,要去创造新的客户。其次才是商业绩效和社会绩效。一个一线员工每天有15天的时间居家办公,只有5天时间回公司,但如果他觉得在一线城市地标性建筑里拥有一个办公位,能让他引以为傲,能够激励他创造价值,那这个办公位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保留。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不会纠结这些成本。

第二,办公成本在企业运营成本中占很大比重,如果一些工作不需要固定的办公场所,也能够高效完成的话,领导者可以考虑把租金成本转化为对员工的物质奖励。

总之,老板们要摒弃“单一的小算盘”思路,该思考的是如何用各种方法激励员工,为员工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十三、没有工资,房子、车子、娃子咋办

由于复工复产遭遇阻碍,很多员工待岗在家,只有基本生活保障或者干脆停薪留职。实际上,这都并非员工所愿,他们也希望尽快返岗,但遇到了不少限制。

很多农村地区都下达了“封村令”,实际情况错综复杂。这些员工普遍工作压力都很大,要还房贷、车贷还要养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还有一些受疫情影响非常大的行业,其中的从业人员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有些导游没有底薪,旅游业全面“倾覆”后,他们就没有任何收入。

客观现实总是要面对,生活也总是要继续。最新出炉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业是非常有潜力的行业,并且迟早是要恢复的,企业可以先趁机把原来的“销售能力”,转化为“营销能力”。

比如说,你可以组织员工把一些国外和国内的景点,做成系列的小视频、小文章等,把这些景点提前卖给潜在顾客,把品牌影响力扩大N倍。

还可以趁业务冷冻期,梳理一下客户前期的投诉,改进未来的服务方向。总之,空闲的时间是用来热身为冲刺做准备,而不是坐以待毙。各行各业面临的挑战都是相同的,有些企业能逆势向上,而有些企业则在困境中被淘汰,其背后的原因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总结:市场不相信眼泪!业绩才是尊严!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疫情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独自悲伤毫无意义,怨天尤人也只会徒增烦恼。最后还是要积极开展自救,市场不相信眼泪!业绩才是尊严!企业如何更好地生存,为自身为员工为社会创造价值,才是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