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新闻 >

码链体系帮助推动供给侧改革

2019-08-16 17:06:09 来源:项城网

我国新一轮经济转型的主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改革来重构新平衡。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这句话大概要从两个层面,一是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二是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决不可主次不分。

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最迫切的主要是三件事:一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祛除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这是当前最迫切的。二是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要通过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满足已经变化的市场需求。三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要推进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改革,使生产要素能够重新流动起来,实现优化再配置。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和日本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但从实际效果看,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投资和国际贸易并不活跃,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低位,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金融危机至今已经8年,世界经济未从根本上摆脱低增长困境。从一些指标来看,出现了一些两难困境。

一是低增长与高负债。世界经济一直处在低增长环境,但各国负债率大幅攀升,大量投放货币应该刺激经济复苏,但并未转入持续复苏的轨道。

二是宽货币和低通胀。大量增发货币,理论上应该推动通胀,但现在主要经济体面临的却是通缩压力。三是全球贸易增长低于经济增长。过去四年都是如此,这也是很多年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贸易增长都是GDP增长的两倍甚至还多,但是现在却出现了贸易增速大幅放缓和收缩,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价值链配置变化,还是由于去全球化?需要给出明确回答。四是发达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增速持续回落。根据最新的数据,美国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负增长。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工资水平很难提升,因此出现了中产阶级规模收缩,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出现上述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过度依赖量宽政策,而不是推进结性改革。单一的需求刺激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虽在抵御危机的冲击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根本上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还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

G20峰会今年9月份在杭州召开,要引导国际社会聚焦结构性改革,保持改革动力,为全球经济中长期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可考虑通过一套结构性指标构建量化分析框架,可以相对客观地衡量改革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带来的整体效益,并为下一步改革行动提供参考和指导。我们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摆脱当前全球经济的困境。

那么,码链生态体系如何帮助我们推进供给侧改革?首先,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分不开的。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引导供给,始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调控,引导市场预期,供给侧改革重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中长期持续增长动力。码链生态体系的应用会形成一定的收缩效应,比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都会带来相应的收缩效应,需要需求管理去对冲。而通过体系中的激励措施可以适度扩大总需求,去对冲供给侧改革的收缩效应,可以为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避免经济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种矛盾和潜在风险,进而增大改革的难度和成本。

今年,我们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五项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几件事都是互相关联的,不下决心去产能、去库存,杠杆率也降不下来。如何通过码链架构有效地推进这五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对重构经济再平衡至关重要。

(一)去产能

去产能改善了市场预期,但面临的困难较多。年初以来,受去产能政策信号作用和国际市场影响,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升,PPI同比跌幅逐步收窄,环比增幅由负转正,企业利润有所好转。但去产能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调整,加之国有企业改革进展滞后,在操作中面临诸多难题。我们需要探索用市场化的办法来促进去产能,因为只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去发现最优的产能水平,而且最优的产能水平也是动态变化的,很难通过学术研究去发现,也很难通过下达指标的方式去除产能。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出清机制,而这恰恰也是码链体系内涵的一部分。政府主要来对环保、能耗、质量、安全设定标准,而码链生态体系则可以很好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去执行这些指标,既达到去产能的目的,又倒逼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僵尸企业,在传统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需要新的模式去推动,否则是去除不掉的。

产能过剩是经济周期带来的必然结果,西方国家也有产能过剩,比如全年钢铁产能过剩,国际市场也闹得沸沸扬扬的,但僵尸企业的存在一定是市场失灵的结果。因此,去除僵尸企业也是构建码链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去产能一定要与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因为僵尸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改革去除了一批僵尸企业,但是十几年后又长出一批。如果不铲除僵死企业产生的土壤,过些年又会重新长出一批。所以只有在新的生态体系中才能够为彻底的祛除僵死企业创造条件。

(二)去库存

近年来我国在去库存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一二线城市积累的风险增大。从2014年9月份陆续放宽购房限制以来,房地产销售速度加快,商品房待售面积有所下降,今年5月份全国库存消化周期为2.8年,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7年。但不同地区进展明显分化,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供求偏紧,三四线城市库存仍然高企。还要看到,房地产去库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杠杆率提升推动的,从长期看会加大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泡沫风险。在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下降的背景下,信贷资金过度向房地产市场集中,还会加剧金融资源配置扭曲。

去库存要因城施策,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在控制住房需求释放节奏的同时,适当调增新城市功能区住宅用地的供给规模,三四线城市适度控制土地供给规模,降低交易环节税收,促进消化房地产库存。从根本上说,去库存应该更有效地与人的城镇化结合起来,而不是通过增加流动性和加杠杆的办法。而要想让广大农民就地改造成市民,让农民、农产品和农业就地联通世界,需要码链体系的应用推动。去中心化、点对点的营销模式特别适合小农经营,而且这个应用领域也契合国家的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依靠农民或合作社小团体就可以自力更生,通过价值链商城搭建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就可以把特产销往世界各地。

(三)去杠杆

去杠杆共识度有所提高,但目前还缺乏总体战略安排。近年来,我国杠杆率快速上升,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增长绩效和企业利润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过度扩张债务杠杆的风险在逐步积累。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5个月已有30多只债券发生违约,其中不乏过去被认为很安全的国企债券。商业银行呆坏账水平也连续15个季度上升,截止到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比例升至1.75%,不良贷款规模达到2.1万亿,同时关注类贷款比重则升至4.01%。对高杠杆的负面影响,各方面共识度在提高,但迄今仍缺乏去杠杆的总体战略性安排。

高杠杆必然会带来高风险,如果不关注就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去杠杆即要积极的又要稳妥。通过码链“产业码”对供应链进行全面的改革能够尽快摸清企业债务规模和结构,研究债务战略性重组方案,分阶段有序推进去杠杆,先控制杠杆率增速,再稳定杠杆率水平并优化杠杆结构,最后达到降杠杆的目的。

(四)降成本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企业在降成本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企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缓解。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推出了一系列降成本的举措,利率、电价、部分税费、五险一金、铁路运费都有所下调。与此同时,制度成本高企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显性门槛减少,隐性障碍增多,各类“红顶中介”运作不规范,收费过多过高,降成本出现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加快推进码链生态体系的建设使得信息汇总,让各方都可以共享数据红利,也利于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降低企业市场交易成本。

(五)补短板

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补“硬件”短板进展较快,但补“软件”短板明显滞后。各级政府对补“看得见、够得着”的短板都高度重视,力度很大。但与此同时,影响制度供给的“软件”短板矛盾突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尚未建立,失信惩戒和诚信激励的机制不健全。要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码链征信体系,整合工商、金融、司法等各部门有关信息,建立覆盖各类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才能更好的打造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

构建码链生态体系的本质是改革,是推进第二次转型的重要动力,需要做打好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