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新闻 >

大唐财富:信托产品为什么总要“抢”?

2019-03-01 13:25:58 来源:中国金融商报网

曾经有句话说“如果没抢过信托产品的话,你都不算是有钱人。”

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百万门槛,7%左右年化收益,‘刚性兑付’”是信托产品留给人最显眼的三个标签,‘刚性兑付’这四个字为什么要打引号呢,是因为这真的只是印象而已,信托产品与刚性兑付其实并不能够直接划等号,不能够直接划等号,不能够直接划等号,重要的事情我们先说三遍。

既然是说信托,那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信托是什么?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1797年,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

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100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直到今天。

那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这个“契约精神”就是信托,放到财务方面来说,简单概括为八个字“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我把我的财产给你,你帮我打理好,我们怎么约定,你就怎么执行,不以时移事易。没有天花乱坠的担保,甚至连如果违反,怎么样的约定也没有,双方的关系只是一纸契约,我信任你,你信任我。

我们看小说《三国演义》,刘备白帝城托孤,只凭彼此的一个约定,就可以把一个国家交给你。这其实就是一种简易的信托。

随着时间的发展,信托的种类与法律法规变得越来越丰富完善,需要信托帮助自己打理财务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受托人,所以就有了很多专业的信托机构,按约定帮助委托人打理财务。

既然是以信用为基础,那么信托行业的门槛必然是极高的,绝不会像“共享单车”一样,谁想试试谁就试试,国家对信托行业的监管审查可谓严苛之极。

当前,中国持有信托牌照的金融机构只有68家,只有68家,只有68家。而且一段时间以内,这个牌照都不会开放。所以,可以说信托牌照是中国金融领域目前的“最稀缺牌照”。

我们再回到最开始说的“刚性兑付”问题,其实在中国的法律里有明确规定,只有银行存款和国债可以把兑付写到合同里,其余的所有投资项目,都是不可以白纸黑字“保兑付”的。信托产品之所以在很多投资者心目中具有“刚性兑付”的印象,其根源还是因为信托的本质“契约精神”,因为信托建立在“契约精神”之上,又以此为基础,所以一旦“契约精神”被打破,哪怕是一次,也会对整个行业造成极大冲击、本来就牌照难求,谁也不敢开此先河,所以便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兜底”处理等等,也就让投资者有了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印象。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去年发布的《资管新规》已明确提出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要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长期以来,刚性兑付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诱因。所以,打破刚兑,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那么即使《资管新规》发布,市场上的信托产品为什么仍是一票难求呢?

尽管《资管新规》明确提出“打破刚兑”,但是信托公司从能力、责任来看,都是市场上的领跑者。可以说,有这个牌照的,基本上都是投资领域的“大咖”。风险管理能力和及时、得当处置措施绝非泛泛之辈可比。

所以,即使打破“刚兑”,稀缺的信托牌照以及信托公司强大的实力背景是无法被撼动的。所以你是不是已经理解在《资管新规》出台后的今天,信托产品为什么还被市场抢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