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买卖有“陷阱” 构成欺诈适用三倍赔偿
2018-12-14 11:03:54 来源:新华网
随着人们对于机动车使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因新车、二手车买卖交易引发的纠纷逐年增长。近年来,在法院审理的相关案件中,除了瑕疵交付、销售欺诈等典型违约行为,因PDI检测、网络交易平台、“虚拟销售”等现象及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消费者维权难度和法院审理难度。房山法院结合相关案例,深入解读几种机动车买卖法律关系中的新型、疑难问题,提醒广大读者避开车辆买卖中的“陷阱”,若不幸中招应及时依法维权。
卖车人隐瞒抵押情况 解除合同返还车款
2016年6月,郭某向李某购买二手小轿车一辆,双方口头达成买卖合同。郭某依约将20万元购车款转账给李某,李某交付交易车辆、机动车行驶证、车钥匙,双方未办理车辆过户手续。2016年11月27日,郭某使用车辆期间,该车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地下车库被人开走,郭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经警方查证,2016年5月12日,李某以交易车辆抵押担保向北京某投资公司借款16万元,因借款到期未还,抵押权人北京某投资公司行使抵押权将该车辆开走收回。郭某认为,李某隐瞒车辆抵押的情况使车辆被第三人开走,损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遂将李某诉至法院,请求解除车辆买卖合同,李某返还购车款20万元。
李某辩称,双方达成口头车辆买卖协议,李某完成了车辆及相应证件的交付,郭某已经取得车辆所有权。车辆在郭某手中被第三人开走,其应通过公安机关将车辆追回,不同意解除合同并返还车款。
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应承担交付权利瑕疵车辆导致买受人不能正常使用的责任和法律后果,车辆现被第三人占有无法追回,买卖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判决解除李某与郭某之间的买卖合同,李某返还购车款20万元。
-法官说法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双方的买卖合同是否应予解除以及解除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50条规定了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李某作为出卖人应向买受人完整交付交易车辆及单证,并就交付交易车辆承担瑕疵担保义务。李某提供的交易车辆被设置抵押权,亦未向郭某交付车辆登记证等权利凭证,违反《合同法》规定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4条第4项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现交易车辆被享有抵押权的北京某投资公司占有,郭某无法继续使用,买卖合同目的无法实现,郭某在报警追回无果后,选择通过诉讼的方式解除与李某之间的买卖合同,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买卖合同解除后,李某亦应将收取的购车款20万元返还给郭某。
虚假销售影响新车“三包” 构成欺诈适用三倍赔偿
2017年7月,张某以26.5万元的价格向北京某汽贸公司购得福特牌小轿车一辆,双方签订《车辆订购协议书》,约定交付车辆为无瑕疵刚上市的全新车辆,新车享受两次免费保养。2017年9月,张某前往福特4S店保养时,被告知无法享受免费首保。经查询4S店的相关信息,该车辆有2016年9月17日的销售记录一次,购车人为山东某地的曾某,且车辆首保已经在其他地区的4S店备案,保养联售时已撕。张某认为北京某汽贸公司隐瞒二次销售事实,属于销售欺诈行为,遂将北京某汽贸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赔偿三倍购车款79.5万元。
北京某汽贸公司辩称,对于4S店记载涉案车辆曾销售过的记录不知情。车辆管理部门的登记信息显示张某为初始登记,显然该车不存在二次销售的情况,可能为车辆的虚拟销售。北京某汽贸公司不存在欺诈的故意,不同意赔偿三倍购车款。
法院经审理认为,北京某汽贸公司没有如实向张某告知案涉车辆曾经已登记的交易信息和保养联已撕的真实情况,该不诚信销售行为已构成销售欺诈,判决北京某汽贸公司按购车价款的三倍赔偿张某损失共计79.5元。
-法官说法
实践中,部分汽车经销商为了完成销售业绩,使用虚拟的客户身份信息登记出库,将在库车辆在销售系统内登记为已经销售,实施虚假销售行为。汽车厂家官方登记信息影响购车人对于车况的判断,同时虚假销售客观上缩短了真实购车人能够享受的“三包”服务期限。本案中,涉案的车辆存在2016年9月17日的销售记录一次,无论是虚假出库销售还是确为二次销售,客观上缩短了车辆保修期间,侵害了张某的维修权利,作为销售方,北京某汽贸公司对这一情况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了经营者构成欺诈的,应适用三倍赔偿予以处理。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若北京某汽贸公司在销售之时告知张某案涉车辆存在销售记录的情况,对张某的购买选择必将产生重大影响,而北京某汽贸公司未将真实情况告知张某,未能让张某在购车时对车辆是否是新车作出正确判断,直至张某在首保不能享受免费保养时才知道该车曾经有过销售登记信息,其隐瞒上述情况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或放任张某与其订立、履行汽车买卖合同,其主观故意明显,构成销售欺诈,适用三倍赔偿的法律规定,至于曾经是否真实存在销售行为并不影响对欺诈的认定。
未告知
PDI检测内容
赔偿购车人相应损失
2016年7月,王某从北京某汽车销售公司处购买全新黑色小轿车一辆,双方签订《新车销售合同》,王某依约支付车款49万元及车辆购置税5万元。后王某得知,该小轿车在交车前进行的PDI检测中被发现继电器出现问题,导致车辆打不着火,北京某汽车销售公司对该部件进行了更换。王某认为汽车销售公司未告知车辆销售之前维修过,侵害了自己的知情权,构成消费欺诈,遂将北京某汽车销售公司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撤销《新车销售合同》,同时要求北京某汽车销售公司退还购车款、车辆购置税,并以三倍购车款赔偿其损失。
北京某汽车销售公司辩称,在PDI检测中发现部件有问题并更换,属于汽车整备的过程,该过程无需告知王某,法律也没有明确相关告知义务。虽然消费者无法自行查看PDI检测的系统记录,但通过4S店工作人员是可以查询到的,并不存在隐瞒、欺诈行为,不同意王某的诉讼请求。
法院经审理认为,北京某汽车销售公司未明确告知更换继电器的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其不具有故意隐瞒的主观恶意,不构成欺诈,判决北京某汽车销售公司赔偿王某损失5万元,驳回王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未明确告知王某PDI检测中更换继电器是否损害其知情权,以及上述行为是否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的三倍赔偿。
在判断消费者知情权范围时,因消费者在交易信息上处于弱势地位,应当予以特别保护,经营者不能以行业认知、行业惯例来对抗消费者的知情权。PDI检测是汽车供应商要求其授权经销商在将新车交付给购车者前,对新车进行全面检查和校正的一项必经检测程序,是客观存在的行业惯例,区别于一般的汽车维修。对于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应告知消费者,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亦没有成文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予以规范。因此,PDI操作的内容是否属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应根据一般消费者的认知能力、消费心理及相关PDI操作是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来综合判断。根据一般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和消费心理,继电器影响车辆的启动功能,更换该部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故该事实属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未将上述事实明确告知王某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销售欺诈适用三倍赔偿,但构成欺诈需要有主观恶意。本案中,汽车销售公司未主动告知王某PDI检测的相关信息是基于其无需告知此行业惯例的错误认识,并不具有故意隐瞒的主观恶意,其行为不构成欺诈,不适用车款三倍的赔偿金。综合考量涉案车辆的车价、侵犯王某知情权的内容以及对消费心理受损的补偿等因素,酌定汽车销售公司赔偿王某5万元合法合理。
相关阅读
- (2020-06-08)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 抓实抓好新能源汽车安全工作
- (2020-06-08)童锁标签压印或引误解 奔驰召回消除安全隐患
- (2020-06-08)头部气帘药剂受潮存隐患 宝马召回消除安全隐患
- (2020-06-08)关于“家庭摇号”15问 转给未成年孩子可以吗?
- (2020-06-08)现有摇号次数或轮候时间将转为积分累加 向“无车家庭”优先配置
- (2020-06-08)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 做好宣传推广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