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民营钢企前三季利润241.7亿 聚焦转型升级

2016-11-18 09:22: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面对去产能、环保及经济新常态等多重挑战,沈文荣建议:“有条件的民营钢企应适当涉足非钢产业、金融投资等领域,不要在钢铁一棵树上吊死。”

今年以来,由于钢材价格持续上涨,国内钢铁企业的经营状况普遍好转。日前,全联冶金商会统计,今年1-9月,全国90家重点民营钢企营收8040亿元,利润241.7亿元。90家重点民营钢企中,沙钢集团以38.53亿利润位居民企钢企三季度盈利榜首。

但全联冶金商会会长、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指出,目前这种全行业利润好转的局面难以持续,因为支撑钢价继续上涨的刚性需求很难持续增长。

民营钢企利润大增

今年以来,由于国内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大力推动落实,阶段性改善了钢铁行业的供需环境。在基建、地产等行业快速增长带动下,国内钢材价格也从年初低点持续上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电商平台找钢网旗下“找钢指数APP”上发现,螺纹钢价格指数已从年初最低的1980点上涨至目前的2931点。11月16日,华北地区螺纹钢报价2830元,与去年12月最低点1640元相比,累计上涨1190元;华东地区螺纹钢报价2850元,与去年12月最低点1710元相比,累计上涨1140元。

就在一年前,受大宗商品寒冬冲击,国内钢铁企业纷纷陷入亏损和债务压顶的困境。2015年财报中,47家上市钢企归母净利润合计为-579.91亿。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钢铁行业就上演冰火两重天的业绩逆袭。今年前三季度,34家主要上市钢企中有27家盈利,占比近八成,宝钢股份(600019,股吧)(600019.SH)位居利润榜首外,去年的亏损大户武钢股份(600005,股吧)(600005.SH)和鞍钢股份(000898,股吧)(000898.SZ)都实现扭亏为盈。

在国有钢企业绩回暖的同时,负债及人员包袱更小的民营钢企业绩也实现全面提升。

全联冶金商会近日在2016年会暨钢铁去产能促转型研讨会上公布了全国90家民营钢企的前三季度成绩单。据该协会统计,今年1-9月90家重点民营冶金企业销售收入8040亿元,同比下降4.5%;实现利润241.7亿元,销售利润率为3%,同比增加2.67个百分点,高于全行业平均值1.73个百分点。

从盈利情况来看,截至9月底,盈利10亿元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有8家,比上年增加6家,前三位分别是:沙钢集团(38.52亿元)、河北津西(19.68亿元)、河北新武安(18.47亿元)。据统计,前9个月利润在6亿元以上的民营钢企一共26家。

沈文荣指出,今年民营钢企效益好转的原因,首先是国家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落实推进取得了一定效果。其次是去年底和今年初国家加大了精准投资的力度,而这一期间钢企和社会库存大幅下降,3月份基建领域等工程陆续开工后,钢材供不应求,强力刺激了钢价上涨。此外,国内地产行业今年有所回升,也带动了用钢需求提升。

聚焦转型升级

在前三季度利润6亿以上的第一梯队中,中天钢铁集团是一家以转型升级带动附加值的企业典型。中天钢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公司前三季度共实现营收734.61亿元,取得利润6亿元,同比增长77.98%。据其透露,前三季度,中天钢铁出口钢材量约65万吨,同比大增46.8%。

另一家以钢材出口贸易为主的江苏民企西城钢铁集团,前三季度出口钢材也达50万吨左右。据西城钢铁国贸公司总经理王仲良介绍,该公司去年开始与找钢网合作,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出口到韩国市场的钢材量大约在13万吨。“按一吨均价330~340美元左右计算,这13万吨出口钢材总营收也有4290万美元,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但王仲良强调,今年由于国内钢价上涨幅度较大,国际市场的钢材价格稍有滞后,所以在利润率方面比去年有所回落。“今年出口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出口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再加上美国、欧盟等地区频频反倾销,预计明年钢材出口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海关总署的数据也许更能说明出口市场的变化。今年1-10月,中国累计出口钢材9274万吨,同比仅增长0.7%。逐月来看,下半年出口量呈锐减趋势,其中10月份钢材出口量770万吨与6月相比减少323万吨,降幅达30%。

沈文荣指出,尽管三季度民营钢企的利润大幅提升,但目前来看,这种钢价持续上涨,全行业好转的局面难以长期持续。“支持钢铁价格上涨的刚性需求难以持续增长,”沈文荣表示,“民营钢铁企业一定要看清形势,保持转型发展的定力,不要被今年3月以来的短期回暖情况所动摇。”

面对去产能、环保及经济新常态等多重挑战,沈文荣建议,“民营钢企首先要实行差异化发展,千方百计避开同质化恶性竞争;其次,有条件的钢企应适当布局非钢产业,如金融投资等产业,不要在钢铁一棵树上吊死。”本报记者 靳颖姝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