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多艘邮轮暂时退出华东市场 低价竞争会持续多久

2017-06-26 11:41:02 来源:解放日报

6月24日上海出发经停长崎的歌诗达大西洋号邮轮,4晚5天最低报价每人2000元;7月3日上海出发经停福冈的歌诗达赛琳娜号,4晚5天最低报价每人2299元……即使在多数旅游线路价格水涨船高的暑期出游旺季,这样的“白菜价”邮轮线路仍不时出现。

“白菜价”背后,对应的却是邮轮餐饮质量下降、表演节目缩水、岸上游以购物店为主等一系列问题。原本以高大上面目进入上海的邮轮旅游,为何会发展至此?邮轮游又将如何走出价低质次困境?

旅游体验“急转直下”

“三四年前坐邮轮体验真不错,可最近两年不太好,有点乱哄哄。”从最初的价格较高、体验较好,到后来的价格“白菜”、服务难以令人满意,这几乎是大多数游客对上海出发邮轮游线的一致评价。

市民陈敏对此深有体会。2012年,陈敏和家人参加维多利亚号邮轮经停韩国釜山和济州岛的线路,当时每个人的旅游费用约6000元。价格虽不像现在这般便宜,但陈敏和家人对这次旅行评价不错:岸上游览的景点值得一看,也留出足够的参观时间。

2016年暑期,陈敏再携家人乘坐海洋量子号邮轮,旅游体验“急转直下”。从邮轮本身来说,海洋量子号比维多利亚号更新、更大,但邮轮游价格却只有每人3800元,质量不敢恭维。“整个岸上游的时间是8个小时,先排队下船,去原子弹公园参观近2个小时,然后坐大巴2个小时,被拉到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购物中心。买完东西再坐2小时车拉回船上,一天就这样没了。”陈敏说,购物店里的商品售价普遍比外面的商店贵。

包船模式诱发低价战

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邱羚认为,近两年上海母港出发的邮轮游价格走低、服务质量下降,主要是中国市场发展出的包船模式所致。所谓包船,就是指某家大型旅行社买断一整艘邮轮航次的船票,再通过各种渠道把船票分销出去。包船因其规模效应,对应较低的采购成本,也令旅行社面临巨大风险。一旦船票不能及时售出或遭遇天灾人祸,就有亏损可能。

春秋国旅邮轮部经理顾瑾证实了这个说法:上海的邮轮游市场在2012年到2014年发展得很好,游客数量、邮轮线路的价格和质量都可圈可点。但在2015年7月,韩国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进一步扩大,原本停靠日韩两国港口的上海出发邮轮线路,只剩日本的港口可以停靠,令邮轮市场跌入“冰点”。为挽回一部分损失,一些邮轮包船商开始低价甩卖之前买断的舱位,逐渐形成低价战格局,也培养出市场对邮轮“非低价不去”的预期。

此次MERS疫情造成的冲击,被旅游行业人士普遍视为上海邮轮游市场的一个转折点。邮轮“白菜价”对应的是各项服务质量打折,船上餐饮、表演质量下降,岸上游质量急转直下。这背后被普遍认可的一种做法是,包船旅行社以某个价格包下某个邮轮航次后,再以与包船价格相匹配的标准,与邮轮公司制订一个对应的餐饮及其它服务标准。游客为邮轮游支出越少,享受到的服务标准也越低。

受伤的不仅仅是游客

低价竞争之下,利益受损的并非只有游客,还包括旅行社、邮轮公司乃至整个邮轮产业。一位旅游行业人士说,在MERS疫情冲击下,2015年上海出发的邮轮线路包船旅行商中,亏损最大的达千万元以上。2016年,各家邮轮公司几乎都把旗下最大最新的船调集到上海,华东邮轮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船票销售举步维艰。

顾瑾说,2016年全年仅春秋包船及切舱(买断一部分舱位)的邮轮多达20多个航次,高峰期几乎每十几天就要走一艘船。由于每艘邮轮的房间动辄1300间、1500间乃至2000间,供应量以每年30%的幅度增长。上海本地消费需求无法消化这样的供应量,各家包船商不得不进一步将客源从上海拓展到苏浙皖赣,乃至全国市场。与之对应的数据是,整个2016年,上海国客中心和吴淞码头邮轮靠泊超过500艘次,邮轮游旅客吞吐量达289万人次,其产业规模占全国邮轮产业规模的六成,在亚洲排第一、世界排第四。

邮轮靠泊艘次和邮轮游客数量高速增长,向来被视为中国邮轮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指标。不过,对此也有不同声音。在一位参与过邮轮包船业务的旅行社负责人看来,世界知名大型邮轮公司短时间内集中进入中国,看中的是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中国游客较高的消费水平。无论是售卖船票,还是吸引游客在船上的免税店、餐厅二次消费,都能令邮轮公司获得稳定收益,华东市场每艘邮轮满客甚至超售的情况,在欧美航线上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集中进入和倾销,令华东邮轮市场出现低价竞争局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以赚快钱为目标的掠夺式发展,至于邮轮产业是否足够健康、合理发展,则需中国邮轮市场自身调节矫正。

低价竞争之下,邮轮公司并非毫发无损。因为新的邮轮不断进入,进入较早的一些原本品质不错的邮轮航线只能卖到2000元左右的价格,与邮轮本身质量无法匹配,对邮轮公司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低价竞争会持续多久

困扰华东邮轮市场近两年的低价竞争,还会持续多久?在连续几年的邮轮舱位供应过剩后,邮轮公司开始转变策略,将一部分长期在上海驻扎的邮轮调往其它航线,避免同一公司旗下邮轮在华东市场产生“内耗”。原本打算在华东市场运营到今年底的皇家加勒比旗下的海洋水手号,将于今年9月暂离上海母港;公主邮轮旗下的蓝宝石公主号今年已离开中国市场;将于7月在上海启动首航的盛世公主号,也将在明年9月转战澳大利亚,暂时退出华东市场。

为了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各家旅行社也更注重打造主题航次吸引游客。此前,春秋国旅分别推出主打青年男女社交的相亲主题和主打亲子的“小小航海家”主题航次;众信国旅则将触角扩展到大妈群体,组织广场舞队伍上船比赛。

尽管近两年华东区域的邮轮供应量相对过剩,但邮轮游在中国仍有巨大发展空间。邱羚表示,邮轮游在北美市场的渗透率达3%,在中国市场只有0.05%,就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市场仍有不小发展潜力。经过数年发展,上海的邮轮母港布局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邮轮上下游产业的本土化进程也取得实质性突破,这是不可忽视的成绩。另一方面,邮轮销售模式单一、目的港选择有限、港口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等,也是未来华东邮轮市场发展不得不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标题:包船模式导致价格质量双双滑坡,多艘邮轮计划暂时退出华东市场 邮轮游如何走出“价低质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