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86.1%受访者关注自由执业导游的服务质量
2016-05-31 14:26: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端午假期即将来临,不少人都选择外出游玩。今年5月起,国家旅游局将在9省区市分线上、线下进行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其中包含江浙沪、吉林长白山、湖南张家界、广西桂林、海南三亚、四川成都等旅游胜地。公众对此有何看法?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201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5%的受访者关注导游自由执业相关消息,其中19.4的受访者感兴趣并密切关注。若计划去试点地区旅游,33.5%的受访者会考虑雇用具备自由执业资质的导游。
83.6%受访者认为目前导游执业中存在强制、隐性消费问题
调查中,35.9%的受访者出游时会跟团游,65.9%的受访者选择自由行,9.6%的受访者选择高端定制游,34.3%的受访者会将跟团游与自由行相结合。
在广州读大学的王琳(化名)曾经有几次跟团游的经历。在她印象中,有些导游素质不高,时有强制购物的情况发生。还有些地方的导游普通话不太标准,让她有时会听不清景点介绍。
结果显示,目前导游执业存在的问题中,强制、隐性消费陷阱(83.6%)成为受访者首选。接下来是:带团任务草草了事,不负责任(53.3%),缺乏专业知识、缺少导游应具备的素质(41.1%),歧视游客、言谈不得体(40.7%),服务态度一般(39.7%)。
王琳表示,自己选择跟团一是为了“省事”,二是为了“方便”。不过在几次不舒服的跟团游体验之后,她表示以后出行会多考虑自由行的方式。“自由行没有时间限制。现在手机查询旅游信息也很方便,去大城市交通也不成问题。跟团的话时间仓促,有时还会去购物点,浪费时间,游览的时候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尽兴”。
对于导游自由执业,59.5%的受访者关注相关消息,其中19.4%的受访者感兴趣并密切关注。具体说来,86.1%的受访者关注自由执业导游的服务质量,66.1%的受访者关注服务费用,48.0%的受访者在乎售后服务是否有保障,43.7%的受访者在意其所提供的旅游产品,44.1%的受访者关心准入门槛与行业规范,31.8%的受访者聚焦预定的便捷程度,13.5%的受访者会看导游的外貌。
“如果游览需要导游解说的景点,我会考虑聘请可以自由执业的导游。”王琳说,“不过现在很多景点都配备解说器,我可能会看哪种游览方式性价比更高。如果能包含交通就更好,导游可以驾车带着游客玩。”
若计划去试点地区旅游,33.5%的受访者会考虑雇用具备自由执业资质的导游,16.4%的受访者不会考虑,50.1%的受访者不好说。
浙江杭州某旅行社导游部经理诸鸣表示,取消“导游必须经旅行社委派”的规定,拓宽了导游执业途径。而即将建成的导游服务预约平台,游客既可通过线上平台预约导游,也可线下自主联系,实现交易方式完全放开。“对于行业是好事情,大家都多一个选择”。
59.3%受访者认为放开导游自由执业会增加游客自主选择权
导游自由执业将产生哪些影响?59.3%的受访者认为会增加游客的自主选择权,51.8%的受访者觉得会提高游客出游品质、增加幸福感。
谈到导游自由执业的影响,王琳认为影响不大。“从导游的角度看,他需要与一些宣传平台合作才能推广自己,这需要成本,并且短时间内回本的可能性不大;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自由行或跟团是比较熟悉的方式,对于一项新的服务形式可能会持观望态度。”王琳坦言,这项政策可能受到地域需求的限制,“比如有些景点不需要导游,还会受到自助解说等服务的冲击”。
在烟台从事导游工作的修先生表示,虽然自助讲解服务已经取代了导游的部分解说功能,但导游可以帮助游客处理各种应急突发的状况,具有人性化的一面。“现在的问题是,导游自由执业意味着每个导游都可以独立做业务、带团,算是一个小的旅行社了。但独立操作的导游增多,低价游等竞争也会变得更激烈”。
其他影响还有:引导导游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43.7%),破解旅游乱象、缓和矛盾(43.5%),减轻导游职业压力(30.9%),简化了监管手续、监管更有针对性(25.4%)。另有8.5%的受访者认为不会有太大影响。
诸鸣认为,目前导游和旅行社之间的关系不会有太大变化,不影响整体格局。“只是导游出团不一定要受旅行社的委派而已,而且不同试点城市的具体规定也不一样”。
游客在选择旅游团时应注意哪些问题?73.8%的受访者建议看清旅行社和导游资质,避免陷阱,63.9%的受访者直言游客应摆正旅游观,减少“图便宜”心理,64.4%的受访者强调出行前多做准备、货比三家,48.2%的受访者认为出现问题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
修先生补充,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达,旅游业也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转型和改革。“个人游、家庭游越来越多,私人导游也越来越火爆,而大团队越来越少。这促使导游也应该转变思路,随时代变革。”他强调,导游必须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不能止步不前。“但同时相关制度也需不断完善,保障导游的基本待遇和利益”。
受访者中,90后占5.5%,80后占34.7%,70后占38.1%,60后占14.7%,50后及其他占7.2%。(王琛莹)
相关阅读
- (2020-06-08)世界文化遗产恢复对外开放 游客参观需佩戴口罩
- (2020-06-08)消费券如何吹动北京市场“春水”?最大化发挥乘数效应与正向价值
- (2020-06-08)互联网“烹”出餐饮业新味道 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 (2020-06-08)激发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 实现消费和生产的双提升
- (2020-06-08)博物馆可以更亲切 布置一场个性化的虚拟展览
- (2020-06-05)北京消费季正式启动 精准有序地推动复商复市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