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 >

第2批科创基金“日光基”再现 “抽水效应”大减

2019-06-06 10:19:5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6月5日,被誉为科创板“打新神器”的第二批科创板基金正式发售。

不同于首批科创板基金发售时的火热盛况,第二批科创板基金的发行相对低调。此前一天,监管层临时下发通知,要求相关基金公司理性销售。

或受此影响,本次科创板基金的发行氛围远不如此前热烈。从具体发行情况来看,第二批科创板基金的发售规模较第一批科创板基金存在明显差距。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渠道信息,第二批5只科创板基金中,募资情况最好的是鹏华科创主题3年封闭运作灵活配置基金,其首日销售额在30至40亿左右,远超同期发行的其它4只产品。

此外,广发、富国、华安旗下产品均达10亿募集上限,但超出额度不大。截至记者发稿前,已有基金公司宣布募集圆满结束。

“日光基”再现

6月5日开始发行的5只科创板基金分别是:华安科创主题3年封闭基金、富国科创主题3年封闭基金、鹏华科创主题3年封闭基金、广发科创主题3年封闭基金、万家科创主题3年封闭基金。与第一批科创板基金相同,这5只基金均设置了10亿元发行上限。

此前,首批7只科创板基金合计发售规模达1000亿元,创造了罕见的发行成绩,第二批科创板基金究竟能否再复盛况,成为市场关注焦点。然而,来自渠道方面的消息显示,第二批科创板基金的发行热度明显下降。

据渠道消息称,截至6月5日下午5时,鹏华科创主题3年封闭基金募资额达到30亿至40亿左右,是5只基金中吸金额最大的。据透露,该基金主要是券商“卖爆”的,仅5日上午就卖出超过10亿。

其余4只基金中,广发、华安和富国旗下产品均募资超过10亿,但华安和富国超过10亿上限的量并不多。此外,万家旗下产品距10亿元略有差距。

不过,上述数据均未得到相关基金公司的证实,或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但可以明确的是,较第一批科创板基金相比,第二批科创板基金虽有“战略配售”的光芒,但受限于封闭三年的影响,发行成绩远远不足。

实际上,即便与第一批科创板基金中仅有的一只3年封闭运作基金相比,第二批科创板基金的发行成绩也存在差距。首批7只科创板主题基金中,工银瑞信科技创新3年封闭混合作为仅有的一只封闭式运作产品,首募总额达到45亿元。

不过,业内认为,在基金发行市场整体降温的大环境下,第二批科创板基金的发行情况已算不错。“日光基”的再现,也表明部分投资者对科创板战略配售基金的热衷度较高。

6月5日当天,一位银行营业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今天上午我们这边还是有多单大额申购的情况出现,早上就有单个客户一口气申购了800万元。”

沪上一位公募人士向记者指出,“由于第二批科创板基金均是三年封闭式产品,大家对其发行预期本来就不如第一批高。目前来看,还是有不少资金对于科创板战略配售基金兴趣浓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科创板基金的发行氛围不如首批科创板基金火热,与监管层在发售前一日的窗口指导亦有关系。

此前,监管层向相关基金公司表示应理性销售,提出“不得人为制造紧俏氛围,不得在募集期间对外披露销售数据,不得使用微信等媒体渠道扩大宣传,严禁虚假宣传,严禁制造炒作热点”等多项要求。

在记者求证销售数据时,多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均表示,由于监管要求,公司内部对于销售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抽水效应”大减

随着第二批科创板基金进入发售,市场对科创板基金“抽水效应”的担忧也大幅降低。

6月5日,华南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第一批科创板基金由于募资额巨大,对市场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但从第二批科创板基金的发行情况来看,市场基本没什么反应。今后科创板基金发行将不再是市场影响因素。”

另一私募人士亦直言,“之前担心第二批科创板基金如果也募集个几百亿,市场可能会受影响,现在来看担心有些多余。”

实际上,由于第二批科创板基金发行热度大降,已有公募人士开始担忧第三批科创板基金的发行或进一步降温。

一位公募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公司的科创板基金应该在第三批名单之中,但第二批科创板基金发成这样,如果市场再不起来,第三批科创板基金可能会很难发,感觉到时候都没什么人关注了。”

不过,虽然科创板基金获得的关注度下降,但随着科创板开板在即,部分资金对科创板投资的关注度却在不断上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部分投资者已经提前准备资金,酝酿参与科创板投资,这或对A股主板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5日向记者表示,“我身边确实有一些私募朋友开始准备资金参与科创板,因为大家预估科创板前期爆炒的概率很大,可以适当参与一下。目前我们对科创板还是关注的状态,暂时没有必须参与的想法。”

6月5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审议微芯生物、安集微电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发行上市申请,首批企业正式迎来科创板上市大考。

无疑,科创板正式开板,已经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