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 >

公募基金A股话语权削弱 偏股基金沦为“大散户”

2019-01-28 10:04:18 来源:证券时报

数据来源: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 官兵/制图

公募行业通常以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来考察基金对A股市场影响力。根据最新公布的基金2018年四季报,公募持有A股市值为1.47万亿,比2007年减少1万亿,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从曾经的27.93%高位降到目前的4.17%。

与此同时,随着外资、私募的崛起,机构间力量此消彼长,公募基金定价权、话语权的旁落引发行业的深层次忧虑。

基金持股市值10年滑落

偏股基金沦为“大散户”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公募基金持有的权益投资总市值为1.56万亿元,其中,持有的A股市值为1.47万亿元,比2007年峰值时减少1万亿;目前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为4.17%。

想当年,基金在A股市场的分量要重得多。2007年9月30日,这一指标创出27.93%的最高纪录,之后一路下行,2015年6月30日,降至4.16%,2017年12月31日达到最低点3.87%。虽然基金行业整体一直在成长,但是,基金持有A股市值比例10年来大幅下滑,持股规模较2007年底2.47万亿元的峰值仍相去甚远。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认为,虽然公募持有A股市值在近10年中持续下滑,但是,在2015年6月到2018年12月的3年多时间里,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比一直稳定在4.15%左右,体现出公募基金抵抗下跌的顽强。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认为,A股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公募基金中权益类基金规模持续下降。基金对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随之下滑,这自然与市场行情低迷有关,更重要的是,很多基金没有给投资者创造足够收益,甚至还造成了较大的亏损。

从公募基金自身结构来看,偏股基金正在沦为小众品种。从银河证券统计数据看,截至2018年底,总规模13万亿的公募基金中,货币基金占58.36%,债券基金占23.21%,混合基金、股票基金的比例只有11.44%和6.23%。曾经是基金业“主力”的混合偏股型基金、股票基金,如今的处境已相当边缘。

北京某中型公募副总经理分析,公募的权益投资落后于行业整体发展状态,主动权益投资的占比也因此持续走低。而如果反向思考,货基、债基规模快速增长,主动权益投资规模相对萎缩也在情理之中。

华南某大型公募基金副总经理认为没必要纠结权益投资十年原地不动。“做投资最重要的是让投资者真正赚到钱,不论是货币基金,做短久期、高信用的债基,符合市场需求,让投资者赚到钱才是公募行业的初心。”

私募和外资崛起

挑战公募权益投资地位

与公募持股市值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外资、私募不断崛起,其他类型的机构持有A股的市值在逐渐缩小与公募的差距。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境外机构与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市值1.28万亿元,同期公募基金持股市值为1.69万亿元,二者相差约4100亿元,而2013年底时二者的差距高达1万亿元。截至2018年底,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萎缩至1.47万亿,而当年四季度,北上资金新增678亿元。随着持股市值的此消彼长,境外资金对A股的持有市值将进一步缩小和公募基金的差距。

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登记备案的2.44万家私募管理人合计管理规模同比增长15.12%,达到12.78万亿,逼近公募13万亿的管理规模,而百亿级别的私募基金已有234家。

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透露,截至2018年年中,各类私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达9804.91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1.95%,已经成为公募基金、保险资金之后的第三大机构投资者。

可以说,过去几年,私募基金的迅速崛起和公募基金持股市值的停滞不前形成了强烈对比。

杨德龙表示,随着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等国际指数体系,外资对A股的配置需求大幅增加,加上A股估值处于全球最低位置,吸引外资这两年大幅流入A股。未来外资可能会取代公募成为第一大机构投资者,将极大地影响A股生态。杨德龙表示,外资在A股主要流入的是一些优质白马股,其估值有望得到提升,一些绩差股、题材股可能会进一步被边缘化,价值投资的理念会更加盛行。“外资对A股市场定价权的影响力会增加,必然会提升蓝筹股的表现。”

沪上一位基金公司研究总监也认为,外资重视整个市场的估值体系、波动率,看重公司治理,资金的来源更长期,会逐步影响A股的投资理念,长期价值投资将成为主流,秉持长期投资理念的基金管理规模会越来越大。

胡立峰也认为,未来股市更加多元化是好事,机构之间不应该是博弈的关系,而是投资理念、投资方法的竞争与学习,是定价权的竞争。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外资和私募发展势头强劲,但短期内仍然无法与公募相比拟。

德邦基金FOF业务部总监王群航(博客,微博)认为,短期内私募和外资还无法挑战公募基金的地位。虽然私募有两万多家,但做二级市场的不多,百亿级别私募比例也不高;外资机构规模、业绩都没有公开披露,很难说他们的影响力会超过公募基金。“市场足够大,私募、外资和公募面向的客户群体、投资风格各不相同,都要面临做好业绩、服务客户的问题,但他们可以各行其道,并不必然存在所谓的博弈关系。”

虽然如此,也有行业人士反思,公募在商业模式上确实存在问题。

北京上述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认为,以基金规模获取管理费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基金管理人的收入来自基金规模而不是业绩,好的业绩与规模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无法形成业绩上“奖优罚劣”的机制。而私募的收费模式是业绩提成,是为投资者负责的,好的业绩直接与收入挂钩,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获得更好的待遇,投研团队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实现良性循环。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公募基金的话语权下降是好事,说明市场的参与者变得更加多元化,市场更加活跃。公募基金受到的监管单一,使基金公司在投资方法、投资约束都很接近。如果市场上的公募占比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投资出现一边倒的风格,也未必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