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 >

约三成私募巨头欲“奔公” 或催生现象级公司

2016-10-13 10:10:4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9月下旬,一份证监会的公示透露:私募大佬李华轮的朱雀投资提交了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请材料,并获得受理。这已是该老牌私募第二次提交申请。和朱雀一样怀抱公募“野心”的还有重阳、凯石和博道、鼎锋等管理资产规模超百亿的私募巨头,也包括在新三板挂牌的新锐私募——思考投资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布局公募的路径上,这些大佬似已达成了共识:放弃私募业务,换取公募牌照,因为这一模式能有效防范利益输送,是监管层目前鼓励的方式。

这种“壮士断腕”的方式凸显了私募大佬们竞逐公募业务的决心。这意味着,多年来面临人才流失的公募行业将忽迎天降大彩——大佬级别的人才反哺潮。

业内人士认为,这股“私募派公募”新军,或将为公募基金行业带来“现象级”改变。他们看似新军,实为悍将:第一,他们的投资实力早已为市场所检验,市场号召力和渠道实力不容小觑,规模有望迅速攀升。第二,他们有先进的合伙人制度,经营活力远胜于传统公募基金公司。第三,他们也有着资深的绝对收益经验,其所长正是当前公募产品所短。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私募派公募的“叩关”,公募基金当前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江湖版图再起硝烟。继互联网+浪潮、事业部和股权激励之后,公募行业又一个“鲶鱼时代”来临,公募行业将再次被改造升级,基民有望因此受益。

约三成私募巨头欲“奔公”

以放弃私募业务主体的方式来换取公募牌照,也被称为“鹏扬模式”。2016年6月底,债券私募大佬鹏扬投资成为首家获得公募牌照的私募,并随即宣布终止其400亿规模的私募业务,全力经营公募基金公司。

目前在证监会公募基金公司审批表上的还有凯石、重阳、博道和朱雀等私募大佬,知情人士透露,他们未来也将放弃私募业务,并已经不同程度地在为公募业务做准备。其中,有的已经完全做好人员和系统的准备,只待现场检查;有的正与客户沟通,打算做管理人变更,以方便私募产品未来平移到公募专户。重阳投资近期挖来多位重量人物加盟,包括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分管公募业务的副会长汤进喜,以及原宝钢集团副总经理陈缨,并且力推其旗下新生代基金经理。业内人士认为,这均是在为其公募业务做准备;博道投资从一开始就按照公募建制运营,设立了包括合规、风控、客服在内的岗位。

这股“弃私奔公”的热潮,也在感染审批表外的私募。记者获悉,鼎锋投资也将于今年实施增资计划,以使资本金达到公募门槛,并尽快申请公募牌照。此外,已在新三板挂牌的思考投资于今年6月宣布要在一年之内拿下公募牌照;上海两家规模超百亿的债券私募透露,申请公募牌照“已经在公司的讨论议题”之内。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7月底,管理规模过百亿的私募证券管理人有23家。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已获批1家、已提交申请公募申请资料的已有5家,正在考虑的有2家,总之,在“弃私奔公”路上的约占当前百亿私募的1/3。

众多大佬中,不少原来就是从公募基金“奔私”出来,如今回心转意,原因有二:

第一,公募牌照更有吸金效应。上述一家上海债券私募大佬坦言,同样在一家银行的委外白名单上,私募能拿到的资金规模可能是50亿元,但是公募却能分到100亿元。除此之外,公募牌照的业务范围更加多元化。如今公募平台既可以做专户、也可设立资管子公司和境外子公司。一位债券私募大佬表示,公募牌照是一张宝贵的“全牌照”,原有的私募业务可平移到专户业务中来,“弃私奔公”并不吃亏。

第二,私募业务未来5年或迎来艰难生存期。上海一家千亿规模公募基金的一位高管表示,全球进入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时代,黑天鹅频发、政策频出,要做出好的收益很难。靠提取业绩报酬为生的私募基金未来几年可能很难生存,不如转到公募业务下求规模。

这一说法在债券投资领域得到一定印证。上述上海债券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因为“新八条底线”要求去杠杆,以及无风险收益率的下降,如果不用增强策略配一些股票,债券策略很难做到5%以上的业绩,而5%是很多债券私募提取业绩报酬的水位线。

悍将归来 公募格局恐生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多年面临人才流失的公募行业,忽然迎来大佬级别的人才反哺,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对行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是规模版图的颠覆。私募派公募未来有望迅速扩张。上述一家意欲奔公的私募基金高管认为,私募派公募的业绩已经过市场检验,市场号召力已经奠定。截至2016年7月底,23家规模超百亿的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中,剔除债券私募,根据Wind数据,有满两年权益类产品业绩公布的有11家,分别是星石、淡水泉、展博、重阳、和聚、朱雀、博道、远策、鼎萨、景林和鼎锋。11家百亿私募旗下成立满两年(穿越此轮牛熊业绩可考)的权益类产品共计达到295只,占全市场同类可比产品数量的22%。这些产品在此轮牛熊中(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均取得了正收益,且平均收益率达到48.39%。相比之下,同期的1040只主动权益类公募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6.22%。

其次,渠道实力不容小觑。私募大佬们早已在多家银行的白名单上,销售实力强大。一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某银行代销过私募产品,那么说明其零售部门基本认可该私募,对其公募产品进入代销名单肯定有便利。仅凭这一点,私募派公募已经胜过许多新成立的基金公司。

第三,私募大佬普遍采用合伙人机制,高管均有股权激励。这一模式至今在公募基金中也不多见,仅见于天弘基金、中欧基金、前海开源基金、泓德基金等基金公司。但是其旺盛生命力已有所显现。在2016年前三季度的公募业绩排行榜上,实施股权改造不到两年的前海开源基金在前50名榜单上独占四席,泓德基金也占据2席,中欧基金占1席。几家公司的规模也迅速发展。其中堪称“股权激励”标杆的中欧基金,如果算上专户规模,其整体规模在三年内已经从百来亿增加到1800亿元。

上述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人士认为,中欧基金等几家公司的大发展,已充分说明合伙人机制的优势,而私募派公募正是应了这一潮流。“高管有股权激励,才会一切从公司的收入出发,而不是从讨好股东、保护自己的职位出发做事情。未来有合伙人机制的民营基金公司,会改变公募的格局,传统公募的人才也会被吸引到合伙人制的基金公司来。”他说。

据悉,刚成立的鹏扬基金就大手笔留下了至少20%的股权池用来进行股权激励,总经理杨爱斌表示,其持有的51%的股权未来有进一步稀释的空间。

三招亮相或催生现象级公司

对整个基金行业而言,私募派公募或将给行业带来改革升级的“鲶鱼效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募基金公司总经理认为,私募派公募必然会给公募行业带来冲击,甚至不排除他们中间会产生像天弘、中欧基金一样的“现象级”公司。但与此同时,私募派公募进入公募行业为时较晚,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挑战也会很大。

“私募派公募一定是要扬长避短,发挥其做绝对收益和α收益的看家本领,如果仍然做相对收益,对公募行业贡献就不会大,”他说,“但是,目前在公募行业做绝对收益和α收益都有局限性,例如监管层对新产品审批较为谨慎而市场风口跑得又很快,且市场上可使用的衍生工具又较少。”

受访的私募大佬们透露,希望通过三招“亮相”公募行业。

一是继续走中低风险投资路线,以便迎接委外投资和养老金投资的风口。自2014年下半年起,随着低收益、高波动时代来临,银行、央企财务公司和险资等机构,无法自己做出满意收益,委外投资需求逐步旺盛。而与此同时,养老金体系第三根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也呼之欲出。业绩长青、投资风格稳健的私募大佬正好契合了这两大资金风口。

二是着手产品创新。鼎峰投资总经理李霖君认为,公募牌照比私募更适合做产品类创新。目前公募基金公司因为人力物力消耗较大,设计工具类新产品的动力不强。“以行业性ETF为例,有的能够审批下来,但是因为市场原因,短期内规模从2个亿下降到2000万,基金公司的积极性被打击。但是我们认为,这类产品其实长期收益较高。”江浙地区一位有意奔公的私募大佬表示,当前公募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大,而私募擅长结合客户的资产和风险偏好来设计产品,因此在产品创新上的活力会比传统公募更加厉害。

也有的基金公司表示,将从服务上进行创新。博道人士则认为,私募基金在服务高净值人群上有经验,这些经验移植到公募业务上,有可能为普通基民带来全新的客服体验。

可以确认的是,私募派公募的诞生,将令普通基民受益匪浅。以往私募门槛太高、且大佬们的产品供不应求,普通投资者望而生畏,而如今,他们与“大佬”的产品可以零距离接触,上述创新也有待他们体验。另一方面,证监会鼓励“弃私奔公”的展业方式,切断利益输送,也是对中小投资人的保护。

上述公募基金公司总经理认为,既然鼓励私募基金入市,应该也是看中了私募的优势,建议监管层未来配套出台一些措施,助力私募业绩公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