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 >

老鼠仓基金经理群像 一念之差声名扫地

2016-09-12 16:33:5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近几年来,每每看到基金经理“老鼠仓”案件爆出,关注之余,您会不会有一丝遗憾呢?

公开资料显示,公募基金行业从业人员1.6万人,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基金经理数量不过1324人。也就是说,在这个对从业人员要求相当高的行业,基本是在12个公募基金从业人员里才能出一位基金经理。如果把这个数字放在从业人员高达数百万的大金融行业,则更能体现基金经理的稀缺和宝贵。

这群人掌握着较多的资源、能独享信息,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的走向,似乎站上了金字塔顶端。但翻到硬币的另一面,他们也面对无处不在的利益诱惑。

那些没有抵挡住利诱、铤而走险甚至不惜触犯法律的“老鼠仓”基金经理们,大多也曾荣誉加身,如今却声名扫地甚至身陷囹圄。他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是否会有一些共同点?为何要冒大不韪自毁前程?理财不二牛多方统计调查后,为他们画了一幅群像,请勿对号入座。

高知、精英是标配

理财不二牛统计近年来法院审判和证监会处罚的“老鼠仓”基金经理后发现,名牌大学、经济相关专业的硕士几乎是这些基金经理的标配。

在上述被列入统计范畴的“老鼠仓”基金经理中,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硕士有3人,清华大学硕士2人,南京大学硕士2人,国内其他高校硕士5人,海外高校硕士3人,还有一位是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

此前,有业内人士对市场上偏股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学历进行过统计,在偏股型基金中,有23只的基金经理学历为本科、558只为硕士、80只为博士,约为1:28:4。不完全统计显示,“老鼠仓”基金经理的学历平均水平还要再高出一截,基本都是硕士水平。

晋升路径顺风顺水

良好的学历背景当然是一块好的敲门砖,但进入基金公司后的表现才是决定其职业生涯是否顺遂的关键。理财不二牛统计发现,几乎所有“老鼠仓”基金经理的晋升都相当顺利,有的甚至可以说“扶摇直上”。

从初进基金公司的分析师、高级分析师到基金经理助理,再到可以独挑大梁的基金经理,并进一步升任投资总监、副总经理等高管职位,基金从业人员的理想晋升路径大抵如此。

不同的是,一位大型公募基金人士表示,“从毕业到基金经理可能要10年左右,且要研究做得好,才有可能做到基金经理”。上述被列入统计的“老鼠仓”基金经理们大多却并未花费这么长时间,有的甚至跳过了其中一些阶段,直接晋升基金经理等要职。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群的智商和情商双高。

例如,一手缔造了“史上最大老鼠仓案”的基金经理——博时基金原基金经理马乐,出生于1982年,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之后又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攻读研究生,一毕业就进入博时基金,经历简单却一帆风顺。都说,拥有理工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被金融行业偏爱,马乐也不例外。在博时基金历任研究部研究员、公用事业与金融地产研究组主管兼研究员、股票投资部投资经理,仅仅5年之后,29岁的马乐担任了博时精选的基金经理,并将这只规模上百亿元的“大象”基金从排名垫底的业绩提升至前三分之一左右。

还有,近期刚刚被宣布判决结果的工银瑞信基金经理王勇,此前并未在金融机构工作,曾担任的职位也是销售主管、市场经理等,2007年加入工银瑞信基金,4年后就陆续担任该公司旗下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这速度基本可以算“坐火箭”。

其实,上述被列入统计的“老鼠仓”基金经理大都有顺遂的职业生涯和晋升路径。本来,这样“顺”势发展下去,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公募一哥”的有力争夺者。不过跑着跑着,这些顺风顺水的高知精英们却一念之差跑偏了道,掉落深渊。

一念之差声名扫地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用来形容明星基金经理陨落为“老鼠仓”基金经理,恰如其分。

光大保德信原基金经理许春茂,在中国证券行业界曾是一名响当当的人物。2007年,他管理的光大红利年净值增长率曾高达175.07%,自该基金成立之日到2007年底回报率也达339.86%,当年许春茂还被评为“2007年最具公信力基金经理”。

还有,交银施罗德原基金经理郑拓,其管理的交银稳健证券投资曾取得并保持晨星两年期和三年期五星级基金评价,并在《福布斯》2009中国基金排行榜中被评为十大最佳股票型基金之一。再如,易方达基金元老、原副总经理陈志民,当年也曾与王亚伟齐名。

所谓“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一刻还是闻名遐迩的明星基金经理,却从峰顶掉落,只缘于一念之差。如今回过头来看,都只剩感慨。

理财不二牛还发现,近年来,被判决或处罚的基金经理开始呈年轻化趋势,上述被列入统计范畴的“老鼠仓”基金经理中就有好几位“80后”。

很多人建议要提升基金经理的道德水平、降低道德风险,不过事实屡次证明,在丰厚的利益面前,人性其实并不可靠。这个时候或许就像不少律师们所提到的,还是要从制度建设到立法、司法和行政全面立体地“包围”,再辅以道德标准提升,才能对“老鼠仓”起到切实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