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假冒伪劣机动车检测设备和假检数据泛滥,应进行全面清理以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10月14日,国家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理事会主席颜梓清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本报记者获悉,环境保护部、公安部等部门已决定开展机动车云检测运营管理服务工程建设试点,并尽快在全国推广。
基础性数据不可靠
在当日召开的“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成立大会”上,颜梓清说,全国拼凑的假冒伪劣机动车“简易检测设备”高达4000套以上。
她说,我国各地在机动车尾气检测方面普遍存在政府放任监管、检测机构作假作弊现象,使机动车尾气检测完全流于形式,检测数据无效无用,不能为控制污染服务。
“目前全国机动车排放数据,只有20%是真实的,80%都是虚假的。”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专家、马哈(北京)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修春林说。
机动车检测数据是控制机动车污染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基础性数据。目前,不仅汽车厂商说不清所产机动车的排放量,检测机构也说不清机动车的排放数据,车主更说不清自己爱车的排放情况。
2013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2012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24亿辆,尾气排放量已占城市空气污染总量的60%以上,是造成光化学烟雾和灰霾的主要原因。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今年发布的一项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对北京市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最大,约占60%。
“对北京这样的城市来说,机动车污染是主要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车用燃料排放实验室主任岳欣对本报记者说。
近两年,北京、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每到冬季便陷入“黑色雾霾季”,对民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对此,各地也推出了限制机动车入户、单双号限行、升级汽柴油品质量等多项治理雾霾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颜梓清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把那些超标和高污染的车抓出来。”她对记者说,按照国家现行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每公里排污2克以下为绿色车,2~5克为达标车,5~10克为超标车,10克以上为高污染车。
“实际上,每公里排污超过10克的高污染车,相当于5~10辆每公里排放低于2克的绿色车。车主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爱车是高污染车还是绿色车。”颜梓清称,国家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的研究显示,如限行约15%的超标车和淘汰约3%的高污染车,就可削减机动车污染总量的70%以上。
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由机动车、工业、扬尘、生活污染防控四个领域的企业和专家组成。颜梓清对记者表示,治理雾霾首要是治理汽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不能继续停留在以往的“合格”绿标车上,而应当用排放数字多少推进管控汽车尾气排放。她说:“即使是高年限车,通过检修、保养等措施,完全可降低其污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