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折腾,整个社会成本还是太大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都付出了代价,不值得
一位北大学生因热爱机械实操,毅然退学转投高级技师学院,三年后才成为了新闻,其中的蹊跷令人好奇。
读完媒体有关此事的报道后,我发现,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弃北大而投技校的反差太大,异乎寻常,令人惊讶,具备了新闻的基本要素;其二,他为自己的热爱割舍旁人艳羡不已的名分,三年后小有成就———再换言之,倘若他失败了,这新闻未必存在,赢家通吃的时代,媒体难免势利。不过,该生的这一番折腾有了这样一个不错的结果,值得庆幸和祝福,更何况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回味及可以镜鉴的场景的细节呢。
这位学生行使了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不顾世俗的偏见,克服了来自内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障碍,这令我敬佩。或许有点夸张,但我真的认为,这样艰难的抉择,尊重内心引导,为热爱而放弃,勇气可嘉,是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遗韵的。而且我深信,他的选择是明智而恰当的,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高级技工的缺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他未来前途大好。
当然了,放宽视野,不局限于个人,这事情就呈现了另外的一个面向:这一番折腾,整个社会成本还是太大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都付出了代价,不值得。尤其是一想到这是教育弊端和社会歧视等导致的本可以避免的事情,就不免让人感到遗憾。
例如,如果他不是应试教育之下的高分生,能坚持他最初的志愿,而不被高分、学校、老师和家长左右,这事情就不会发生。进一步,他在校如果被允许听工学院的课,学校机制灵活一点,让他有机会转院,北大这块金字招牌他就不必放弃,北大也不会因此蒙尘。再进一步,他还可以避免休学一年,“所作的思考基本是失败的”(该学生语),这怎么看也都算是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吧!诸如此类种种,所暴露出来的社会和教育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显然都值得注意和反思。
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经历颇为曲折,该生非常幸运,在新的学校得到了校方额外的关照,成功在望,结果皆大欢喜,而在这则新闻之外,究竟有多少类似的事情结局没有这样美妙?有多少人才在僵化的机制和偏见歧视中夭折而湮灭无闻? □令狐补充
(原标题:[街谈]弃北大读技校,几多幸运几多辛酸?)
(编辑:SN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