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奇缘》海报
卫无忌和莘月的爱情
刘诗诗、彭于晏、胡歌感情纠缠
《风中奇缘》辗转耽搁这么久,终于能够播出,想必无论是制片方,还是支持的观众,都有种“吾心甚慰”的感觉。这么一个热情洋溢总让人脸红心跳且有着不错群众基础的小说底子,随便拉出一个其粉丝就能踏平一座楼的演员搭配,以古装剧为吃饭的家伙的制作班底,再加上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像是其姊妹篇的《步步惊心》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念想,怎么看,《风中奇缘》都应该是一部令原著党、古装控、痴情粉丝、小言追随者热泪盈眶的作品。
可是问题来了,除了开播之初短暂的沸腾,《风中奇缘》很快就趋于平静。周播的形式无疑是很大的伤害利刃,不仅割裂了以情感来延展的内容,宣传物料貌似也有些接济不上,更何况播出时间又是小朋友们还在写作业的工作日。但抛开这些外在因素,《风中奇缘》本身也给自己掘了不少坑。小浪觉得,《风中奇缘》其实选了个不错的故事,但在影像还原上实在有些粗率,情节的内在张力缺失,整体看来好像杯温吞的白水。另外,女主人公性格严重不统一,时而颠傻小白时而谋略心机且前者总要压过后者着实让人反感,如果小言剧中女主不能让人心生认同,你有什么资格去玛丽苏?
当然,《风中奇缘》因背景修改也影响了部分人物的完整性,这幕后的坎坷,也许将来也会成为电视剧史上的一段知名公案。
彭于晏、胡歌对手戏
情节还原平淡如水 原著党大呼:这就完啦?!
虽跳不出小言的爱来爱去,但《风中奇缘》的故事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份理性与成熟。原初的人设、所秉持价值观、对于情的阐述以及情之外所容纳的对权势历史的思考,都可以在小萝莉一如既往地沉溺于完美恋爱之后,对告别了低级幻想的熟女们形成不小攻势。主人公莘月谋略胆识兼具,诸子百家文化均有涉猎,就连房中著作也能窥看一二,做得起大宗生意,玩得转朝堂争斗,最为难得的是,其个性中还有几分潇洒随性的道家风骨,礼法不拘,流言不惧,深入斗争漩涡亦能保持清醒不失初心,当然,这也许是创作者自恋式的自我托比,可知性女们偏就是享受这颇有同感的沾沾自喜。
与此相应,《风中奇缘》的爱情也带着些原始的欲望气息,天知道那个总是动手动脚的蛮横将军把多少姑娘的心撞得酥酥软软!而荷尔蒙之外,精神层面的交流也被特意提及,譬如莘月与卫无忌纸上拆解兵法一段,俨然有种杜老“老妻画纸为棋局”的即视感。至于剧中对权力、战争等的描述,以亲身历之之角度切入,又能凭旁观式视角反思,虽然分量占得不大,亦可偶尔让观众生出丝“古今多少事”的感喟了。
《风中奇缘》与《步步惊心》在内在气质上其实一脉相承,只不过《风中奇缘》更昂扬热烈些,唐人能选中这两个文本,本身也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偏向。在此次改编中,唐人再次发扬了其尊重原著的优良传统,故事走向以及情节发展都依循小说,其虔诚用心令原著党们大为感动。
不过,让他们比较愤怒的是,虽然脉络没有偏离,原有的爆点也不缺,但《风中奇缘》在对具体桥段的还原上实在做得有些粗疏乏力。情节内在的宛转心思、剑拔弩张被一笔带过,以至于故事整体好像只是小说的动态插画,只是表面流水账式的平白推进,而没有错落的起伏来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
以“情舞”一段为例,这是小说中十分精彩的一节,撩人的乐舞融合了热辣画面、暧昧挑逗、暗箭阴谋于一身,紧张的氛围下西域舞女的心理伴着曲子的改变而渐次犹疑偏转,直到最后心许他人,局势突变,看得人很是畅快。电视剧似乎也想把此段做得隆重一些,可却只让女主翘首挺胸地扭了几个动感的节奏,然后舞女不知怎么的就改阵营了,再然后这个华丽丽的段落就匆匆落幕了,只剩下原著迷们还在不甘心地哭喊:这就完啦?!
整个《风中奇缘》就是在类似这样的浮光掠影中扫过了大部分情节,仰仗小说的底子而在剧本再创作时缺失合理布局,通观全剧也没让人感受到高潮,细节还原不够,肉麻文绉绉的独白倒是继承了不少,亲,纵使咱底子好,也不能这么任性不是?
当然,用现在的心态来评定《风中奇缘》也有些不公,毕竟它是几年前的作品,小说还要更早,经历了这样漫长的面世过程,制片人蔡艺侬自己都对这部作品没有了当年的自信。观众今日的反应冷淡,是否也是剧情模式本身的过时?就连当年被《大漠谣》唱的心湖荡漾的姑娘,也不敢保证今天还能再起涟漪,更何况那些初相逢者呢?
卫无忌和莘月
女主中了双子座的毒 小白心机随意切换要精分
言情剧中的男主是打动人心的关键,《风中奇缘》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是到位,温柔爱你的和强势要你的接替上场,颜值又都是公认的偶像界中的佼佼者,怎么说也会有一款能按住你的脉。九爷是比较传统的不计回报付出到死然后带着残缺的心回忆到老的悲情陪跑设定,胡歌的出演加剧了人们对他的怜惜。而卫无忌在保证了能笑到最后的男人一定全方位无死角的基础之上,又多了几分冲动的兽性,如果其配音能更贴近演员本身的气质减少点无赖感,想必就更完美了。
但讲到女主,就忍不住要说道一二。很多网友称莘月的玛丽苏很让人反感,但小浪认为玛丽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一个女性创作者如此设置不是很正常吗?《风中》的接档剧不也是汤姆苏么?不“苏”又怎么能满足观者的欲望呢?人们之所以想喷口水,还是因为“苏”的人物让人有些难以认同,一个一会心机远筹谋马上又天真摆(zhen)可(wu)爱(zhi)的分裂型女主,怎么还能大喇喇地享受众星拱月?
具体举例来说,《风中奇缘》开场大概是为表现莘月初来长安时的生疏,欢快地原创了许多出糗情节,而演员也在努力地表现出这种活泼的笨拙,并稳定地将其延续到之后的表演中。剧中的莘月不会算银子,不会用筷子,试问这个已学习了六年汉文化、搁到现在中文系研究生都快毕业了的“知识分子”,怎么连基本的生活习俗都不懂?(之后又未作说明地都懂了)原本的莘月应是理智且略显轻熟的女子,她的“可爱”是赤子式的热忱,而不是未经世事的莽撞,剧中她模仿“狼”(还是小狗?)的动作,或是她与红姑(有时还有卫无忌)贫嘴时软绵绵小姑娘式的腔调,也许看起来欢脱萌趣,但实则与这个人物的设定并不太相符,并且与其过人的胆略也严重违和。
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莘月的性格是混乱的,没有线性的发展变化,反而同时迸发两个状态,看剧的过程有时会让人不禁想问,刘诗诗这是又要开始其一贯擅长的一人分饰两角?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角”不太讨喜。当女主如此让人失去信任感,一个言情故事还如何合理地发展?
但不管怎么说,《风中奇缘》的演员搭配还是很让人惊喜,这样的一线偶像配置,估计以后在电视剧领域里再难重现,部分演员想必也不会再出现于此种小言情中。彭于晏已经在他的电影大道上越走越稳,相信之后等闲电视剧已进入不到他的视野。胡歌这几年也渐渐完成了实力派转型,一个个更有深度的角色等待着他去诠释。至于刘诗诗……最好也别演小言了吧,这样一个低调踏实的演员小浪实在不忍心总看到网友对其演技的指摘,刘诗诗也到了该去接一些可以锻炼演技的角色的时候了。
剧中卫无忌在小说中以霍去病作为原型
日播内容等不起周播节奏 历史背景争议须理性
在自身缺陷之外,《风中奇缘》的播出形式又助长了其劣势,平缓的剧情推进尤其适应不了非假期的周播节奏,观众很容易就丧失耐心。同时,剧集宣传也没有较好地调整成周播模式,整个播出周期,《风中奇缘》都没有形成压倒性的追捧,也没有刷出热门话题,就连之前闹腾的最厉害的黑子们似乎都懒得攻击了,当喧嚣都被“风”吹散,这对于一部以人气为重要支撑的剧来说,是很危险的。
造成按日播制作的《风中奇缘》最终“沦落”于周播剧场的原因,大家应是心知肚明,因多次修改所造成的部分剧情断裂,对剧集的完整性也造成了破坏。其实时至今日,《风中奇缘》存在的问题,已经很难说清哪些是因先天制作不足,哪些是因后天的调整,而其修改过程的艰辛,可能也会成为日后电视剧领域的一段公案。
关于《风中奇缘》一直以来的争议,小浪还想说几句,首先,小浪承认影视载体的大众属性,因此其传播的内容对中正性和普适性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某些个人化的东西并不适合大庭广众地讲述。但是对一些具体的吐槽点,小浪还是有一些自己的保留意见。对于丑化历史人物,小浪觉得这些臆想化的历史用影视来表达确实不妥,但也可以理解为是创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一种解读方式,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尽管见仁见智但应该有容纳的胸襟。至于扭曲小朋友的历史观一说,实为小题大作上纲上线。当代的小朋友们没有如此无知,一部《风中奇缘》也没有如此大的威力。她不过就是一个言情小品,理性的观众都不会把它自动等同成历史(反而有可能因对此感兴趣去探索真正的史实),而历史也不是一部虚构的作品就可以更改的,姑娘们无非只是在一个虚构的历史情境中去想象并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古装影视剧都避免不了人物解读和改编再创造,动辄就戴上一个扭曲历史观的高帽子,实在影响文艺作品的繁衍和发展。
结语:总体而言,《风中奇缘》是一部让人可惜的作品,不仅是它的制作,还有它遭遇的命运。制片人蔡艺侬曾多次表明《风中奇缘》是她所经历的一门课,而不管她是否有明确承认,《风中奇缘》的波折,必将会对唐人之后剧集的制作风格产生不小影响。另外,《风中奇缘》在今天的播出,也以一个典型代表作的身份成为唐人告别小言阶段的节点,蔡艺侬称自己之后的作品、尤其是手头正在筹备的网剧《无心法师》,会是一部风格大不同的作品。虽然目前看来,这只是一个带有宣传意味的承诺,但对于总能开拓出影视剧新可能的唐人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带来一部让观众别开生面的新鲜之作。(刘颖/策划 聆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