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最前线
上周,《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弃北大读技校 自定别样人生》的报道,让北大学生周浩由此进入了公众视野,引发热议。他放弃北京大学而入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这一“石破天惊”的举动,引发了人们对专业选择乃至大学教育的思考。
近年来名校学生退学的事并不少见:“放弃北理工,入伍当士官”、“清华大三学霸为换专业退学复读”……不少学生退学的原因都是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有差距。有评论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普通高等教育与技术职业教育的天平失衡,必须得到更好的面对与解决。
●南方日报记者胥柏波
两校差距大引多方关注
在2008年高考中,周浩以660多分的总成绩进入青海省理科前5名。由于家人和老师的反对,他并没有填报向往已久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是报考了北大生命科学专业。进入北大后,面对自己毫不感兴趣的专业,周浩感到很痛苦,于是大二时他选择休学一年来“想一想”。
最后,他决定退学,然后入读了没有成绩要求的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今年11月初,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周浩作为参赛选手代表上台进行宣誓,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11月17日,其求学经历被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转发。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仅新浪微博“弃北大读技校”微话题的阅读量就超过1700多万,微博讨论数目多达1.7万多条。截至23日晚,相关微话题阅读量1.2亿,讨论数目3万多条。
对此公众评价不一,但是总体上支持的声音大大盖过了质疑。有关该话题的一项网络舆调显示,36000多人的投票中,87%的受访者表示“理解,学习实用技术更重要”,表示“不解,名校教育资源明显更好”的仅占4.3%,另有8.7%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
支持者多认为,尽最大可能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教育的本质,而周浩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敢于追求理想。表示不理解的人则认为他太任性,放弃北大的优质教学资源,反而选择了一条很苦的路。“为什么不转专业读完本科学业,或者在校期间自学,毕业后再去技校?”
另有媒体评论:事件背后,该反思的还有功利心强的家长和老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这件事会引起如此高的关注度,主要是因为在传统观念看来,北大和技校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另外,“这反映出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学体制还没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储朝晖分析,“很少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官本位的问题仍然存在。”
弃名校多因对专业“不感冒”
记者梳理媒体公开报道发现,近些年弃读名校的学生多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要么退学复读以重新选择专业,要么直接结束学生生活,而他们后来的遭遇也好坏不一。
2011年,武汉的江焕波以678分被清华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录取,入学后虽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经历长时间的思考,他于大二结束后选择退学回到老家复读,今年以672分考取了香港城市大学,如愿以偿进了该校的物理专业。
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曾就读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任鹏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而退学复读,然而最终与大学无缘。
有些名校生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
生活而退学。女生邓欣两年前从北京理工大学报名入伍,期间当上了空军通信兵,后来荣获全军人工电话站业务考核第一名,现已是五星话务员。今年,21岁的上等兵邓欣即将结束义务兵服役期,但她觉得部队的生活才是自己更喜欢的,选择了继续留在部队。
有评论认为,这些弃读名校者的现今境遇,并不能作为全面评价其成功与否的标志。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待平衡
“青年俊才,不一定必须去北大清华,才能证明自己的优秀。有些时候,如果不是兴趣所在,自己又在竞争残酷的高校中,还有可能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新浪专栏作者王传涛撰文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几年前,面对从名校退学的学生,舆论还呈现很多的质疑声音;如今,超八成民众对弃读名校表示理解。对于每次都引发讨论热潮的名校学生退学事件,公众舆论正在悄然改变,多了些理性客观的声音,也开始反思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储朝晖认为,弃读名校毕竟是个案,不具普遍性。建议学生不要盲目模仿周浩,准确发现自己的优势科目,再去考虑换专业。
有评论认为,高校间如能建立便捷的流动制度,给重新选择专业的学生更多机会,就不会出现类似强烈反差的事件了。《福建日报》说:如果旁听门槛再低一些,转院机制再灵活一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对接,或许他就不必付出如此高的成本。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目前我国缺乏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制。“计划招生、计划办学,导致学校对学生实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管理,学生进入一所大学之后,不要说转学,就是校内转专业也难。”
《华西都市报》评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过分渲染这样“特立独行”的故事样本,不见得能够在更多人身上应验。而普通高等教育与技术职业教育的天平失衡,必须得到更好的面对。
【编辑:刘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