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中),血液肿瘤中心骨髓移植专业护士王春立(左)做客 “2015北京护理文化周”系列访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和血液肿瘤中心护士王春立近日做客由新华社北京分社、北京市医管局联合举办的“2015北京护理文化周系列访谈”。倪鑫认为,儿童医院的护理工作难度大、风险高,只有创新就诊模式、苦练护理人员内功,才能做到“一针见血”。
关键词一:“病人不动 医生移动”
北京儿童医院作为全国儿科的领头羊,接诊的患儿来自全国各地,2014年门诊量达337万。为方便患儿就近医疗,北京儿童医院2013年牵头组建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创新“病人不动、医生移动”的就诊模式服务全国患儿,目前集团成员已达15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在访谈现场
倪鑫介绍说,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实行四个共享,即专家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和医疗共享。通过大家的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全面提升国家儿科医疗水平,推动各级儿童医院发展。实现就诊分流。
倪鑫提到,根据北京儿童医院的门诊量分析,60%的患儿来自于全国各地,40%来自北京市。每天接诊的近万名患者中,至少有两千到三千的患儿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可以选择就近的三级医院儿科。为了让患儿家长信任附近就诊医疗机构的水平,北京儿童医院提出了“北京儿科是一家”的理念。为每个三级医院的儿科提供坚强的技术后盾,鼓励患儿到三级医院儿科就诊。
关键词二:“一针见血”
北京儿童医院护士队伍被誉为“指尖芭蕾的舞者”,他们面对着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紧张的医患关系,依然把孩子的健康成长当作最开心的事情。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骨髓移植专业的护士王春立说,“一针见血”非一日之功,是通过不断练习得来的。最初练习时用橘子皮、橡胶管,熟练后通过动物练习,最后才会给患儿进行穿刺,这是一个培养的过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右),血液肿瘤中心骨髓移植专业护士王春立(左)在访谈现场
倪鑫说,儿童医院的护理工作比成人医院的护理工作难度大得多,风险高得多。有的患儿情况特殊,例如血管条件差、已经进行多次穿刺、腹泻次数过多导致脱水血管不充盈,都会增加穿刺难度。面对孩子的哭闹和少数家长的不理解,儿科护理工作者需要具备爱心、耐心和细心,要能承受各种压力,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同时,医院也在加强护士的内功训练,“一针见血”不仅是家长希望的,也是医护工作者希望的。
作为硕士研究生,王春立称得上是一位高学历护士。她说,选择护士行业,是因为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王春立还担负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别人都会做的事情我要做得好,别人不会做的事情,我要会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在访谈现场
关键词三:“接地气”
今年三月初,顺义区政府与北京儿童医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对顺义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托管,倪鑫作为专家每周也在该区出诊。他说:“作为院长,了解医院的需求才能做好管理工作。”倪鑫认为,了解需求要“接地气”,在顺义妇幼保健院出诊,既能了解病人的需要,也能了解医生的需求,为未来的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倪鑫说,今年北京儿童医院要加大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未来计划托管河北保定儿童医院,让病人就近就医,实现分级诊疗。
倪鑫表示,北京儿童医院今年在方便患者就诊方面有所突破,包括通过APP直接预约挂号,在线支付,到点看病。另外,医院开通了APP疾病咨询,患者可以在就诊前对病况进行初步咨询,对于病况较轻的患儿建议在就近的三级医院儿科就诊。他补充说,北京儿童医院目前实施了自助挂号、交费,今后将进一步扩大从挂号、就诊到交费的链条式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