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户种粮补贴160元,实际到手只10元”
为稳定粮食生产,降低成本上涨对大户种粮造成的不利影响,重庆规定种粮面积在50亩至100亩的大户,每亩可获补贴160元;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230元。不过,这项惠农政策落地时就遭遇不少困惑。
“这些年国家出台不少补贴政策,种粮农民打心眼里欢迎。可补贴是按承包面积,补给土地承包者,并非我们这些实际耕作人。”重庆梁平县仁贤镇种粮大户胡永刚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粮。他说,村里农民把土地转包给我们,除了能收取租金外,补贴款还要切一块返还给农民。“不种粮的能得到150元,种粮的只有10元/亩,这对我们这些坚持务农的人积极性多少有些挫伤。”
在土地流转中,虽然土地使用、经营权转给了大户,但散户农民依然保有土地承包权,在目前农村契约约束力不强的大背景下,如果大户不能满足散户的利益诉求,散户就很可能收回土地。重庆垫江县农委副主任刘宝凡说,政府要求“谁种粮谁得补贴”,基层落实难度很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转入土地的大户和散户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利益博弈,大户要租到土地,通常要以返还部分补贴资金为前提。各地往往找“变通”的手段,按承包面积落实补贴,不种粮的也能得补贴。
基层干部谈到为何国家政策不能得到落实,也有自己的苦恼。“农村面积广阔、农民居住分散,有的一户农民有一二十块田块,大小不一、极不规整,谁能说清具体面积有多大?该补贴多少钱?”巫溪县古路镇万乐村支部书记陈明说,村里1400多人、1800多亩耕地,村支两委才几个人,哪能把所有补贴基础数据都搞清楚。以土地证上承包面积核算补贴,成本最低、操作简便易行,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粮食直补2.1元/亩,工作成本就要1块钱”
由于种粮直接补贴项目分散,有的补贴项目资金量小、工作成本高,也已成为补贴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在渝西农业大县潼南,县农委种子站站长张建国就给半月谈记者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在三类种粮直接补贴项目中,粮食直补资金量最少,全县一年约有140多万元,落到每亩地上也就是2.1元。有的少地农户,一家一年只能得到三四块钱。但为了发放这项补贴,政府相关部门、村社投入的配套工作成本,平均每亩也需要花1块多钱。
张建国说,这些配套成本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经费、交通费、纸张费等,补贴项目经村民小组、村委会、镇乡层层进行数据录入、上报、公示、审核,然后才由银行直补到农民户头,整个工作流程下来,平均需要两三个月时间。
重庆巫山县农委农技站站长胡斯刚介绍,全县粮食直补只有118万元,却要覆盖13.1万农户,补贴款成了“毛毛雨”,“雨过地皮都不会湿”。但粮食直补是独立的补贴项目,不能与其他补贴合并,这造成基层干部不得不为补贴发放重复统计、重复造表、重复公示,工作负担不小。
在重庆市农委总农艺师刘保国看来,目前由于涉农补贴每个补贴类型不同、发放时间不同、申报表格不同、加上每个补贴都要求三级审核两次公示,无异议后才能交付银行兑付补贴资金,工作量大面广,资料繁多,有的地方还没配套必要的工作经费。
基层干部认为,多头管理、“撒胡椒面”式的种粮补贴不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可以将数额较小的补贴如粮食直补整合到农资综合补贴中,集中补贴。
多渠道提升补贴效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这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对农业补贴政策做出的进一步调整。
要落实粮食补贴与农民实际种植面积挂钩的政策,必须抓紧试点,建立和完善农业补贴基础数据信息管理体系,集纳农地面积、地块分布、四至界限等基础信息数据,使基层能够真正落实和甄别农户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
农业政策的调整追求效率,同时也要兼顾公平。由于目前在多数农民看来,种粮补贴已经成为普惠性的收入福利,现有的补贴存量不宜大动,而新增补贴应主要投向农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避免散户农民与大户“争夺”补贴,保证国家惠农政策能真正落地。基层干部建议通过出台土地流转租金补贴、集中育秧和机械化作业等社会化服务补贴、增加农业保险品种等方式,系统性地提高农业大户支持力度,减少土地闲置,促进耕地进一步向种粮大户集中,使粮食生产有规模、有效益。(半月谈记者 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