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卢冠琼)"从1978年到2014年,我们平均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7%。在人类经济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国家,能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就"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发表主题演讲。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连续36年年均9.7%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扩大28倍。同期,中国平均每年的贸易增长率高达16%,若按美元计算,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三十几年间增加了209倍。中国从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及非洲国家平均数1/3的贫穷落后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林毅夫说,"在一个人口这么多、底子这么薄的国家维持了这么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这么多成绩,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经济奇迹到底有没有一般意义,能不能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经过36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奇迹有没有可能继续保持?林毅夫在演讲中对这些问题做了肯定回答。
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奇迹有目共睹。然而,近年来,"中国崩溃论"却在海外此起彼伏。尤其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国外许多机构和分析人士以此认为,这是由中国经济难以克服的体制、机制、增长模式的内因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下来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会在低速增长时总爆发,中国经济在过去快速增长中取得的成绩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即将崩溃。
"近日,我国一季度GDP增速公布,7%,而且下行压力很大。"林毅夫说,"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因此持悲观态度",只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必然存在的各种问题,忽视了这三十几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也不能了解中国的发展、转型经验的一般意义。
在巨大成绩面前出现认识上的反差,林毅夫认为,究其原因在于国外的学者是以总结发达国家经验的主流理论来看中国。林毅夫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所倡导的"休克疗法",试图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一次性地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制度,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我国社会的承受力、可动员的条件等情况以双轨渐进的方式来推进,随着条件的成熟,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主流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最糟糕的经济是改革不彻底的双轨制经济。林毅夫表示,受此理论的影响,不少学者把我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论来进行改革所致。"但问题是,西方主流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林毅夫举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按照西方主流理论来进行转型的苏联、东欧和亚非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崩溃并且危机不断;少数在转型中推行双轨渐进改革的国家,像越南、柬埔寨、老挝,却取得了稳定而快速的发展。
林毅夫认为,只有深入理解出现在我国的新的社会经济现象,而不是仅以现有理论为考察问题的出发点,才有可能提出真正能够解释我国现象的新理论及其一般意义。林毅夫从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企业自生能力出发,探讨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本质,得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
林毅夫表示,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发展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业。经济增长与外贸发展比较迅速,产生了很多利润和剩余,资本积累推动了产业升级。利用发达国家成熟的产业技术,把握好了后发优势,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
林毅夫认为,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在于利用好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这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应正确看待中国奇迹所付出的代价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经济创造了奇迹,背后的驱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林毅夫认为,中国奇迹的代价主要是三大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腐败与环境恶化。
林毅夫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增加,但大部分人不高兴,因为收入差距扩大,同时还伴随着很多腐败。例如,目前的"大银行体系"是在补贴大企业与富人,忽视了中小企业与穷人的利益,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而且,因为钱是拿到银行,这涉及经济学讲的"干预"问题,这样就给能够分配资金的政府官员极大的权力,带来了腐败。"林毅夫说,不仅金融体系存在这些问题,资源税费方面也是如此。
此外,中国维持了电力、通信产业等一些产业在市场上的垄断。这样的垄断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同时为取得进入这些垄断行业的特许权,很多人会向权力部门寻租,出现大量腐败现象。
但是,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全盘否定改革。林毅夫说,"这是双轨制改革的代价,当时中国资本短缺,两害相比取其轻。"林毅夫认为,这在当时是对的,只是现在中国已经不存在资本短缺了,要与时俱进。一些企业、行业竞争力提高,继续给其保护补贴,已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会造成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林毅夫表示,应取消一些不必要的保护补贴,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林毅夫指出,中国目前还是以制造业为主,能源使用、排放密度高,环境污染严重。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比石油、天然气污染严重。此外,中国环境部门执法不严也加剧了环境污染。他认为,解决环境问题,最重要的是尽快进入发达国家阶段,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因为服务业环境污染低。"
林毅夫不认同当前部分人持有的"环境恶化是由于我们发展太快"的观点。他指出,"减缓发展速度,只会让中国在制造业阶段停留更久。"
中国奇迹可持续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6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还有多大?林毅夫坚持他在2008年提出的"中国还有20年每年8%的增长潜力"的观点,并指出潜力能不能实现,要看外部条件,更要靠内需。
从外部条件来讲,发达国家至今未从2008年经济危机中完全复苏,经济增长比较缓慢,我国的出口增长因此受到了影响。林毅夫认为,外需不能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内需。与产业领先、已完成城市化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并不缺乏增长机会。例如,中国过去很多年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但大部分是城市之间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还不足,有很多投资空间。
机会存在,中国也拥有丰富资源用来投资。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相对较好,政府负债占GDP比重远小于发达国家。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的民间储蓄,3.7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蓄可以用来支持投资。
"当经济下行到一定程度后,政府可利用相对优越的财政状况,进行反周期干预,带动民间投资。"林毅夫指出,"有投资就能够创造就业,进而促进消费"。
他表示,在今后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完全有可能挖掘经济增速8%的潜力,"即使在外部条件相对不好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保持7%左右的增长。"林毅夫称,"我国很可能在2020年实现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水平,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经济所创造的奇迹并不仅仅惠及自身,同时可以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所借鉴。"中国人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林毅夫说,"我们也希望其他国家跟中国一样,取得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博鳌论坛上所说的一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