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芝
医疗体制改革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参与。但对于很多医生来说,他们身上的白大褂,已经不能带来足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我和我爱人都是医生,每天回到家都不想多说一句话,半夜也会被随时叫走。”山西省肿瘤医院肛肠科专家白文启说,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24小时工作制”。“我的孩子非常反感医生这个职业”。
《医学界》杂志2014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84.7%的医生最近一年都没有带薪休假过,93.0%的医生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44.8%的医生感觉“有点累”,高达48.1%的医生感觉“非常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大一教授曾披露,我国内地医生群体超过1/4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35岁以上男性医生高血压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两倍。广州市卫生部门公布的广州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17.4%的广州医生护士曾有过自杀念头。
在美国10大年薪资最高的工作最具吸引力的岗位中,有7个属于医疗行业。对比之下,国内医生的薪酬则显得“寒酸”了很多。2012~2013年度,我国医生平均年收入为67516元人民币。其中心胸外科医生以年收入73851元高居中国医生收入榜首,紧接着是神经科73680元和老年病科73657元,垫底的是中医科55507元及全科49284元。
《医学界》杂志的调查显示,有92.7%的医生都认为自己工资偏低,其中43.3%的副主任医师、41.8%的主任医师,每月工资仅3000~5000元。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玲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种种压力之下,很多医学生不愿意从事医生职业,在职医生辞职转行的也不在少数。近几年,医学类院校的生源出现“萎靡不振”的迹象。而在国外,只有最好的学生才会选择报考医学专业。
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暴力伤医事件不断发生,更是极大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感。2012年,全国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造成35人伤亡,其中死亡7人,受伤28人,涉及北京、黑龙江等8省市。中国医院协会的调查报告《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显示,发生医生受伤事件的医院,2008年为47.7%,2012年上升为63.7%;医务人员遭到谩骂、威胁事件,2008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平均数为20.6次,2012年为27.3次。
医患之间的种种冲突,让双方都受到了严重伤害。《医学界》杂志的调查显示,85.8%的医生表示,因担忧发生医患纠纷,他们在行医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进行过防御性医疗。防御性医疗也称自卫性医疗或防卫性医疗,具体表现包括:从实际病情看没有必要的各种化验、检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术及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置,带有推脱责任性质的转诊及会诊等。
《卫生经济研究》杂志编辑叶向明说,在过去的医疗纠纷中,我们假设医生是好人,患者要告倒医生需拿出反面的证据;而如今的“举证责任倒置”则把遭遇医疗纠纷的医生假设为坏人,医生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是好人。在这样的假设中,医生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于一些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医院更是非常慎重。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如果要救死扶伤,就要甘冒风险,需拿出很大的勇气,由此出现所谓“防御性医疗”,也就在所难免。
学界普遍认为,医生的防御性医疗是医疗失误法律诉讼的副产品。近些年,防御性医疗已经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医学技术发展的停滞和医生执业水平的下降,并且使原本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要真正解决防御性医疗的问题,除了要加强医务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完善医疗法律制度,让医生重新建立起足够的对法律的信心,还有对医患互信的信心。”一名医生说。
优化医生执业环境,靠医患互相理解,更靠改革完善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医疗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强表示,应重新设计和规范医生薪酬机制,提高医生正当收入,并且要重塑职业尊严,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吸引优秀青年从事医务工作。
(原标题:85.8%医生承认因忧医患纠纷做过防御性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