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东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的矛盾
2015-04-19 10:00:06   来自:闽东日报    评论:0

随着我国高速度的城市化及城市的扩张,传统村落消逝极快。相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只剩270万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正在消失,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通过实地调研和与当地村民座谈,以及村落对比等,笔者认为,闽东传统村落以及更多传统村落在保护利用方面正面临以下几点矛盾:
  
  社会使命与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
  
  随着现代交通迅速发展、旅游业蓬勃兴起,一些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价值,渐渐被敏感的商人和热情的村民所发现。村民要利用商机来提高经济收入,产生了经营活动形式与传统村落的风貌环境保护要求相矛盾的情形。开发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在开发过程中盲目地拆旧建新、拆真建假。此外,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带来乡村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这些因素都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速度十分惊人。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遗产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从自身价值来说,主要体现在它保留了当初的原始信息并记录了历史活动信息。比如,当初建村落时的历史文化信息就保留在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结构、用材、技术之中。从当初到现在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宗族繁衍等方面的信息,也会保留在传统村落的建筑之中。这些信息具有珍稀性和易失性,具有社会价值。而现今经过拆建或翻修,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也就消失了。
  
  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矛盾
  
  随着现代生活的需求,村民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变化。在住宅设计方面,传统村落有很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与使用(如没有电信、卫生间等),再加上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大部分内墙残破不堪,里面堆满杂物和垃圾,采风、通光等条件极差,与民众追求现代生活产生矛盾。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向往城市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追求现代城市的生活条件和文化品质,对原有居住环境不满意,部分村民更把传统村落当成贫穷落后的象征,急切地希望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由于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滞后,许多村民无序地抢占新建和翻建传统的建筑,造成了新建建筑与当地的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村落的古风古貌,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形成矛盾。
  
  技艺传承与专业人才缺失的矛盾
  
  城市化的发展吸引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这导致村庄人口素质无法提高。在传统村落,民间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耕文化,在逐渐削弱。在一些村落,传统的文化和技艺,被当作封建迷信、雕虫小技看待;传男不传女的陋习,使传统村落出现人才匮乏情形,传承者的老龄化现象凸显。现在的年轻人对民间艺术没有很大的兴趣,认为这些东西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没有人主动去学习,这不利于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民间艺术影响的扩大。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危机。在传统村落的修缮和保护方面,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无法科学地进行保护,更谈不上开发利用。同时一些文物也缺乏严格的监管和保护,存在被盗、被破坏的现象。
  
  保护需求与政策法规缺乏的矛盾
  
  在中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自上而下来推动的,是由政府出台政策与法律来推进的,民众自觉地保护传统村落的行为还没有形成气候。由于把保护传统村落看成是政府的事情,所以只要不直接损害自己的利益,村民就不愿意主动参与村落的保护,因此,必须用政策来调动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积极性。传统村落保护也缺乏法律保障。国家相关法规对典型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应完善,但对非典型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规划仍未启动,更缺乏强制性的法律作后盾。在现行财政体制中未设立传统村落保护、修缮的专项经费;即使有,相比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需求,其投入也是非常有限的。(林薇)

相关热词搜索:闽东

上一篇:宁德市96家企业获A级纳税信用等级
下一篇:龚建明率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人员宁德调研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