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超市食品安全问题频繁被曝光,销售过期食品、擅自更换产品标签、在超市买到假货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不断发生。本应让老百姓放心购物的超市为何存在诸多隐患?
——采购渠道“真假混杂”。“这种手段最为隐秘,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的危害性也极大。”首都对外经贸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陈立平介绍,具体做法是采购人员等超市内部人员将购买的假冒伪劣产品与真品进行混合售卖,由于假冒产品外形与真品极为相似,难以辨认,往往能蒙混过关。
——价格利润丰厚,超市员工私自将真品调包。除采购渠道外,超市的物流、仓储、卖场摆货等诸多环节,都有可能将真品调包。而选择什么样的产品调包,往往取决于其利润空间有多大。
华润超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当时茅台酒的价格攀升速度极快,超市一瓶茅台酒的价格是1900多元,货源供应紧张。高价值的商品存在巨大利益黑洞,个别员工因此铤而走险。
——“自主进货”权疏漏最大。北京一家大型超市的高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每家超市的管理模式不同。一些连锁超市选择整体进货,另一些则以门店为单位进货。前者在进货渠道稳定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供应假货。但以门店为单位供货,各门店具有一定自主权,选择的供货商质量也会参差不齐。如果供应商掺假,超市方不知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原标题:超市食品隐患揭秘)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