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进行的零碳建设,不仅不会牺牲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还会催生出一个新的零碳产业,甚至衍生出一个新的零碳产业集群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傅天明 特约撰稿李振/湖南长沙报道
57岁的雷学军从未想过,他会与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的《卖炭翁》扯上关系。“唐代卖炭翁烧炭送温,我则是为了大气降温。”自从有了“卖炭翁”这个外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雷学军,对自己也有了新定位。
2007年,雷学军便开始研究如何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具备固碳功能。除了节能减排,植树造林一直是国内外减少二氧化碳的重要途径,但树木生长缓慢,种植速生草本植物可否代替植树造林?在与湖南长沙县主要负责人的一次思想碰撞中,现实版的“卖炭翁”雷学军找到了答案。
“零碳”和GDP赛跑
作为省会长沙市的郊县,长沙县毗邻主城区,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地带。在2014年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长沙县分别跃居第七位和第九位,均居中部地区之首。在通常的认知中,这个被称为经济强县、工业大县的地方,如果被冠以“能耗大县”、“排碳大县”之名,似乎并不令人意外。
就在雷学军开始研究捕捉二氧化碳技术的同一年,长沙县提出“南工北农、项目入园”原则,由过去简单的“工业三废治理”发展到“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自然生态保护”并举,同时,关停了一批高污染的化工、水泥企业。
“之后,我们不断探索环境治理,直到2013年,我们提出创建零碳发展模式。”长沙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王国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也是在2013年,长沙县邀请了国家和省市环保部门共同对辖区的碳排放进行首次普查。
数据显示:2012年长沙县的碳排放总量是550.64万吨、万元GDP碳排放量是0.626吨;2013年长沙县的碳排放总量是555.46万吨、万元GDP碳排放量是0.569吨。
与2012年相比,虽然2013年的GDP总量增加了近100亿元,但碳排放总量只增加4.82万吨,也就是说,万元GDP碳排放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
“零碳”思路从何而来
通过碳普查发现,长沙县年度碳排放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控制增长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积极寻求新的办法。
“这时,雷学军教授发明的‘速生草碳转化刈割封存降碳除霾技术’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杨懿文介绍,经过论证,长沙县确定了搞零碳县的思路,“我们完全有可能把排放在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捕集回来,加上节能减排、倡导两型社会的生活方式,形成一个长沙县的零碳发展模式”。
以2013年为例,长沙县碳排放量为555.45万吨,其中55%被生态系统吸收,节能减排消化掉21%,新能源替代消化掉20%,碳产品封存消化掉4%(约22万吨)。
“我们只需要购买15万吨碳产品(约22万吨碳排放量),就可以实现碳源与碳汇代数之和等于‘零’。”杨懿文说。取得初步成效后,长沙县意识到“零碳”模式的可行性。
2014年初,长沙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区产业环保局、发改局等1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
长沙县发改局一名负责人介绍,小组成立后召开了多次会议,“零碳县”试点方案已基本成型,重点实施“零碳工业”、“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旅游”、“零碳农业”和“零碳家庭”六大工程。
长沙县还特意聘请了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编制了《长沙县“零碳县”创建实施方案》。
2015年初,长沙县“两会”通过创建“零碳县”的政府工作报告,长沙县“零碳革命”正式揭幕。
构建产业链
在杨懿文看来,长沙县的“零碳”,不应是单纯地为“零碳”而“零碳”。“我们是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发展,又不污染,有污染,就治理,同步发展。”
他介绍,眼下进行的零碳建设,不仅不会牺牲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还会催生出一个新的零碳产业,甚至衍生出一个新的零碳产业集群。
但其中的关键要靠完整的碳产业链。能否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商业化运作,是创建“零碳县”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长沙县正式启动创建工作之前,就已经明确,如何解决好种植、生产、交易三个核心问题。
雷学军向本刊记者介绍,农民种植、企业生产的积极性都不是问题,“农民种植速生草,每亩土地每年纯收益在1600元左右,速生草可以应用于造纸、建材、包装、肥料、化工、发电等多个领域,既可以制成储碳产品进行封存或用于交易,又可以制成能源产品替代化石能源。”
而针对碳产品的市场交易,目前长沙县正在成立环境资源储备交易管理所,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
“环保局有一个污水排放模式,每年多排的要交钱,现在我们已经申请环保厅将碳排放权交易纳入排污权交易范畴。”杨懿文透露,先期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引导资金,补助企业用于购买碳产品,然后逐步过渡到企业根据自身排碳量自主购买碳产品,“开始政府给企业买,之后是买一半,然后是四分之一,最后全部由企业买,企业多排,就要多交钱。”
长沙县“零碳办”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长沙县将建一个百万级标准的碳仓库,最后整个标准碳仓库要进入期货交易思路:先买碳后排碳,没买碳不排碳,跟污水处理方式几近相同。
同时,长沙县将建一个生物质电厂,利用生物质能源作为燃料,用生物质能源替代燃煤。
当地政府认识到,碳的交易无法完成,零碳模式就无法推行。所以,目前长沙县正积极争取设立辐射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碳交易市场。
本刊记者了解到,为打造“零碳”产业链,自2015年开始,长沙县将确定3~5个试点企业启动碳排放权模拟交易系统,如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要购买0.68吨的标准碳产品,通过这种买碳卖碳的“碳税”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固碳项目的有效运转。
“走向零碳经济”
长沙县“零碳”办负责人介绍,2014年12月,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长沙县作为唯一受邀的县,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同谈论了零碳这一话题,他们的做法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
杨懿文对长沙县实现“零碳”也信心满满。“以2013年为例,财政收入大约为1.8亿元。每年拿1%购买碳产品(400元/吨)3.3万吨,即1485万元,就可实现年度碳排放为零。”
自2014年,目前,长沙县创建“零碳县”后,雷学军也担任了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顾问。
本刊记者获悉,长沙县正在启动碳排放权的模拟交易系统,将从虚拟交易到实体交易,进而推广“零碳”模式,实现商业化运作。长沙县将在2016年实现封存标准碳产品60万吨,完成百万吨级标准碳仓库的建设目标,打造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
“如果长沙县作为全国排碳大县,能够成功创建‘零碳县’的话,那么全国2856个县也都可以复制我们的这种模式,这对全县乃至全国和世界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贡献。”杨懿文说。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