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商品性与艺术性并非是水火不容的,遵从市场法则不一定就要抛弃电视剧的艺术价值和追求,好的电视剧都是将艺术性与商品性融合在一起,而烂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完全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艺术品位的产物。
前几天,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对电视剧发表了一点有趣的看法,他认为,年轻人喜欢看韩剧、美剧,在观看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像一些女生喜欢学韩剧女主角任性撒娇;男生看美剧出现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好斗冲动。大家要多注意。这让人想起中国的老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话也让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喜欢看美剧和韩剧呢?有个答案我想会有不少人认同,就是我们的国产剧不好看。然而就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大烂剧,集数还特别多,收视率还特别高。后来了解一点行内信息,为了广告,为了长时间地占据电视荧屏,很多剧集被疯狂地注水,而高收视率,也不都是真的。
近期,收视率话题更成了全国两会的热点,包括欧阳常林、张国立、张泽群等代表委员都纷纷向收视率“开炮”。
先看看全国政协委员张国立的态度。3月9日上午,在全国政协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张国立抨击电视收视率造假、电视庸俗化、雷同化等不正常现象。“现在收视率已经假到都可以用钱买了,这个风目前愈演愈烈。”张国立说,现在收视率造假已经不是个人的行为,都是在和一些机构联合起来做。另外,对于电视荧屏上一些抗日“神剧”出现手撕鬼子等画面、选秀节目多的问题,张国立表示,因为“简单,不犯错误,收视率还高”。此前一天,央视主持人张泽群也毫不讳言:“你会相信没有人拿钱去买收视率吗?不管你信不信,我相信有,也听说过。收视率目前已经被污染。”
怎么个造假法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前湖南卫视“掌门人”、全国政协委员欧阳常林肯定是有发言权的,他表示:“现在很多电视台存在收视率造假现象,比如一个制作公司,要卖一个节目给电视台,找了很多广告商,要和电视台签对口协议,协议包括收视率要达到的指标,这中间就有专门搞收视率的公司来做这个事情,收视率造假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收视率造假,有时假到超出常识的地步了。据报道,去年2月11日,全国33城市收视数据显示,当天全国整体收视率超过40%,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收视数据可以理解为“马路上已经没有人”。
那么收视率这玩意有什么用呢?在电视行业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程蔚东解读说:“收视率调查数据主要被用于媒体研究以及对商业公司是否针对该节目投放广告提供参考依据,尤其是后一项,作为商家决定是否投放广告的唯一依据,决定了电视台的商业收益甚至一个节目的生死。”
谈收视率,就不得不提一家机构,索福瑞。程蔚东说:“我记得,以前我国有AGB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两家专业收视率调查公司,有时候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时段同一部电视剧,两家公司提供的收视率数据也不同。现在却只有索福瑞一家数据,权威是权威了,但究竟可信不可信,不好说。关键现在连一个专门监管收视率调查的机构都没有。”据新闻介绍,索福瑞的主要调查方式,是通过样本户家中安装收视测量仪,从而进行数据化分析统计。张泽群介绍,全国目前只有1万个左右的收视调查仪,而像北京这样的收视比重居前三的特大城市,收视样本户却仅有1259个。这个样本数量实在是太小了。除此之外,还有张泽群所说的样本污染,目前,所谓专业收视公司控制收视率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取样本户信息,进而通过拜访、送礼等方式“收买”样本户。为的就是让他们锁定某频道。因此,业内也一直呼吁应大幅度增加样本户数量,从而有效减低收视率造假的概率。
当非正常竞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正常的竞争———电视剧本身却未见起色,倒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剧集变得越来越长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是因为广告商更青睐集数多的电视剧,长了才有收视率,才能保证广告收益;而剧集太短则不易留住观众,自然也不会获得广告“金主”的青睐。于是我们看到国产电视剧基本情况是40集起。
当然,仅仅炮轰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手段自然是法律,张国立认为,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所以一定要全面依法治国,引导大家树立起法律观念。这个观点很对,但也很空泛。我们再看看有没有更具体的办法。《新闻晨报》的文章给出了一个技术性解决手段:从行业的大趋势来看,电视收视率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数据体系。随着三网合一时代的到来以及交互性机顶盒的广泛应用,今后通过IP地址等手段,数据的搜集将会越来越便捷和客观,相信到了那天,目前神秘的收视数据将会公开、公平、公正,观众爱看什么节目、电视剧,一目了然。
最后,可能还需要指出一点,尽管我国目前的电视剧行业比较混乱,收视率造假、剧集掺水、情节雷人,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行业的市场化道路。换句话说,收视率并不是万恶之源,它只是在缺乏秩序的早期市场里的一个参照物而已。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法律和技术的手段为市场带来秩序,而不是远离市场。就像时评人朱四倍所言:应明确的是,电视剧的商品性与艺术性并非是水火不容的,遵从市场法则不一定就要抛弃电视剧的艺术价值和追求,好的电视剧都是将艺术性与商品性融合在一起,而烂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完全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艺术品位的产物。
本报评论员 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