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方列 王丽 刘良恒 张丽娜)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不断推进落实,各地吃喝歪风得到有效遏制。然而仍有一些“吃货”官员们管不住自己的嘴,“不吃公款吃老板”、“不进会所进社区”,可这些所谓的“企业食堂”、“家宴”的奢华程度却丝毫不亚于豪华会所。记者在全国两会上采访时,部分代表委员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吐槽。
“现在公款吃喝,随意进出高档消费场所的干部确实少了!”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也有一些代表委员说,个别地方吃喝风仍旧存在,只是变得较为隐秘,公款消费也变成了老板买单,形成了新的利益交换。
【餐饮会所藏身小区公寓】
到高档会所吃饭的人少了,开在居民小区的家庭式餐厅却越来越多。记者曾到过一家专门供朋友圈消费的家庭会所,就在普通的居民小区顶楼,屋内装修雅致,古董字画别具一格,餐桌安排在卧室里,客厅还是家庭式的布置,来的早的客人可以在客厅喝茶聊天,甚至还有专门的小房间供领导司机就餐。这些家庭会所掌勺厨师都是大酒店里转来的,经营者本人就是星级厨师,基本上每天只办一桌酒席,不对外营业,只接待熟人推荐的客人。
虽说是“家宴”,还有的地方把接待点放到了农家,在北方某省记者曾被带到一处接待点,看似是一个农家院,有花有草,还有红色的砖瓦房,院内正杀猪宰羊。但走进屋内却是一派富丽堂皇:红木大圆桌替代了农家炕,接待办的工作人员替代了农家的媳妇,成了服务员。
【隐秘“私人庄园”成新宠】
中部某省会城市一位企业家委员告诉记者,他曾受邀到某县一个地产老板的私人庄园参加一个小型饭局。出席者有10位之多,有企业老板、局长、政协主席和退休县长等人。“这个地产老板的私人庄园很雅致,名贵树木极多,两栋别墅十分气派,有池塘,有古香古色的亭子,饭局设在园内一栋传统南方民居式样的老宅内。”这个地产老板告诉我们,这栋老宅是他父母留下来的,他花了大价钱对其进行装修改造,仅堂屋内的金丝楠木香案就价值数百万。
记者了解到,随着社会上对干部出入高档消费场所的监督力度加强,一些位置隐秘,不对外营业的“私家庄园”成为部分“好吃”官员的新宠。广东省纪委日前查获了某区土地开发中心将国有储备用地出租给企业建农庄会所,实际成了个别公务员的“第二食堂”和企业宴请干部的场所。
【“企业食堂”专门接待官员】
“现在谁还到会所宾馆吃饭啊?到我公司的食堂吃吧,保证不比外面差,全部是定点农家采购的,不仅卫生,更加安全。”春节前,浙江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方先生的公司食堂每天都高朋满座。“菜都是农家菜,关键是这边没有纪委的人来查,企业小食堂又不是什么高档场所,大家吃个安心随意!”
中部某经济发达县一位做净水设备生意的老板告诉记者,他的生意主要走政府采购渠道,以前经常请政府官员到酒肆茶楼吃吃喝喝,中央明令禁止党政干部出入高档消费场所以后,请政府官员出来吃饭越来越难了,他准备投资百八万,在自己的厂区开个“内部食堂”,专门用来搞接待、宴请。“多年形成的官场吃喝风气,不是一蹴而就能彻底改变的。在经历了八项规定的严肃整治后,吃喝歪风也会有相应的变形,越来越隐蔽,查处难度越来越大。”这位老板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专家朝克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查处的力度和幅度,反“四风”不应该留下死角。”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道真县纪委书记郑维勇认为,转入“地下”的公款吃喝歪风,折射出反“四风”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一些官员认为反“四风”只是一阵风的运动,因此敢于继续胡吃海喝。作风问题容易一抓就好,一松就反弹,因此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制定更细致、更管用的落实细则,长期深入推进反“四风”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表示,对于官员出入这些“变脸”的吃喝场所,纪检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明察暗访,形成持续的监督态势。同时要积极发动群众进行监督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人人喊打的局面,让“吃货干部”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