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宝”传人再现“国宝”辉煌
2015-03-02 10:45:02   来自:宁德网    评论:0

郑多雄师傅在修理木料。

寿宁飞云桥竖柱现场。

福建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教授参与寿宁飞云桥上梁仪式并抬喜梁。

 武夷山余庆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多金,曾几度担忧廊桥营造技艺后继无人,如今让他欣慰的是,其衣钵传人在短短的十多年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多人已能够独立主墨营造。造桥世家队伍迅速壮大,他们已在闽浙两省建造了8座木拱廊桥。
  
  2月26日(农历正月初八),当浓浓的年味正在渐渐淡去时,寿宁县坑底乡东山楼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多金、郑多雄兄弟向外界透露一个消息:郑多雄之子郑晖民正式加入了廊桥建造队伍,随同父辈们赴闽北武夷山市建造余庆桥。
  
  余庆桥位于武夷山市区南门街南端,横跨崇阳溪,长79米。这座两台、两墩、三孔的木拱廊桥由寿宁工匠郑多雄、吴大根等主墨营造,今年1月29日上梁封顶。余庆廊桥工程十分浩大,寿宁工匠的精湛造桥技术再次得到佐证,技术鉴定获得国内建筑专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渊源
  
  88岁高龄的郑多金师傅不能前往造桥已有4年多了,虽行走不便,但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晖民啊,你现在决定去学习造桥,我真是非常快活,你就是俺们造桥世家的第八代传人了。”在这个春节里,郑多金总是拄着拐杖,隔三差五地到邻近的侄子家,唠叨造桥的事儿。
  
  “你要从基本功开始,先练斧法,学用斧子、锯子、刨子,这活儿很苦,要学会吃苦。”
  
  “新建的廊桥,要综合考虑两岸的坚固岩石供砌桥台,注意选择位置,选择两岸距离窄一些的桥址。”
  
  ……
  
  郑师傅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廊桥经。
  
  郑多金出生于1927年,是小东村廊桥建造世家的第七代传人,其祖师是小东村造桥工匠徐兆裕,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建造小东上桥。郑多金的父亲郑惠福是坑底乡一带有名的木匠师傅,一生主持盖过86座房子,却不懂造桥。徐兆裕第四代曾孙徐泽长,因终身未娶,致使徐家无人继承造桥技术,便把这项技术传给了表弟郑惠福。
  
  1923年,郑惠福按当地习俗拜了师,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造桥之旅。郑多金19岁跟随父亲四处奔走,一起修建了11座廊桥,寿宁县的红军桥、单桥、溪南桥、刘坪桥、布罗林桥、鸾峰桥、九岭溪桥、弄桥,浙江泰顺的柿洋桥、福家洋桥等廊桥,都留下了郑氏父子的墨迹。郑氏父子仗着一手绝活,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造桥巧匠。
  
  1967年,郑多金主墨建造了下党乡杨溪头桥。这以后,浙闽山区纷纷铺盖公路桥,木拱廊桥悄悄退出历史舞台,身怀绝技的郑多金从此找不到主持造桥的机会。
  
  2001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在闽浙两地拍摄《虹桥寻踪》专题片时,已隔置34年“绝活”的郑多金师傅才有了用武之地。郑多金、郑多雄兄弟只用6天时间就将一座廊桥雏形搭建起来,令专家、记者们惊叹不已。
  
  工艺
  

  木拱廊桥从建造之日起到竣工完成的整个过程,是一项繁杂的工艺制造过程。从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立水柱架、支天门车、造拱架、上剪刀苗、桥板苗与马腿、架桥屋等,每道工序均由师徒独立建造。郑多雄师傅介绍说,廊桥主拱结构其实是一项独特性的创造,它主要由纵骨(俗称三节苗、五节苗)和横骨(俗称大牛头、小牛头)组成,每个节间以若干并列的纵骨和架在纵骨上的黄横骨所构建。整个结构,除了两端拱木脚架在桥台卡口外,都是通过木构件的纵横相贯,穿顶别压,相互承托,逐节伸展,最后达到完整与统一。
  
  寿宁现存21座木拱廊桥(原有19座,近年新建西浦、上尤溪2座廊桥),其建造历史时间不一。6座“国宝”级廊桥历史悠久,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而岿然不动,足以证明木拱桥结构的科学价值。廊桥工匠创造的木构件纵横相架与自成稳定的木拱结构,这在国外古今桥梁建筑中尚无发现先例。
  
  为挖掘保护并传承寿宁建造廊桥的工艺,上海交通大学把木拱廊桥列为该校的研究课题,通过挖掘造桥技术,向世界介绍展示了寿宁木拱廊桥和郑多金的造桥绝技。
  
  奇俗
  
  廊桥建造从有历史的年代算起,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造桥工匠在长期的制造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造桥习俗,成为一种民俗文化。据清咸丰二年(1852年),缘首张朝高与木匠签订的桥约中有记载“唯祭河、竖柱、上梁、完桥四次福礼……”造一座廊桥,从动工到结束,一般要经过几个程序;择日开工、置办喜梁、祭河动工、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桥开走、上喜梁福礼、圆桥福礼等。
  
  不久前,在武夷山市余庆桥封顶仪式中,寿宁木匠吴大根按传统习俗,主持一个上梁仪式。
  
  “左手一把曲尺量,量的梁头七尺长;右手一把曲尺量,量的梁尾七尺长;梁头刻个金狮子,梁尾画个凤朝阳……”在祭梁、抬梁、上梁过程中,主墨木匠要祭拜鲁班先师,进行喝唱,“上梁”仪式开始前,在桥边上摆供品,点烛、焚香、烧纸钱、敬茶酒、燃鞭炮。随后由主墨与副墨师傅及有一定身份的地方人员抬梁木,一边抬一边放鞭炮……传统的习俗新奇独特,深得广大群众好评。
  
  梁木挑选是建造廊桥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郑多金师傅说,挑选梁木绝非易事,一是梁木必须到南山(桥南或村南)的山场挑选;二是梁木必须是杉木,要选择3株或2株同根,枝叶茂盛、笔直参天的“双胞胎”树;三是树龄要适中,不宜长不宜短,从根部到尾部大小尺量最好相一致。
  
  奇俗,是廊桥工匠们对乡俗的依恋,也是他们所景仰的一种图腾文化。
  
  传承
  

  郑多雄师傅早年是一个石匠,在中央电视台拍摄《虹桥寻踪》专题片时才与兄长郑多金学习造桥。
  
  2006年,郑多雄参与张坑、长濑溪两座廊桥异地拆迁与重建工作,在兄长的指导下,他渐渐掌握了廊桥建造要领。2011年,西浦飞云桥建成后,年已84岁的郑多金不能再建造廊桥了。在十多年的实践中,郑多雄的建造技艺日臻成熟。这些年来,郑多雄率领徒弟先后在景宁县深洋村、东塘、福安潭溪、寿宁上尤溪等主墨建造了4座廊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廊桥巧匠。
  
  今年52岁的吴大根是坑底乡林山村人,15岁开始当木匠。因手艺娴熟,2001年进入苏州古建公司从事古代建筑。2010年,在郑多雄的邀请之下,吴大根加入了廊桥世家建造团队,逐渐成了廊桥建造的中坚力量。
  
  “有技术而没有资质,而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却没有建设的工匠,这是廊桥建造中让人尴尬的一个问题。”郑多雄师傅感慨万端,他希望能成立自己的廊桥建造公司,那前景会更加美好。
  
  造桥技艺的传承不是梦,寿宁廊桥工匠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世人展示真正的绝活和窍门,为中国传统工艺界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相关链接
  
  ●全国现存木拱廊桥不到130座,寿宁保护完整的木拱廊桥就有21座,现存数量全国最多,下党乡鸾峰桥单拱跨度全国最长。
  
  ●200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著作者、著名桥梁史专家唐寰澄称寿宁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
  
  ●2005年11月,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国内各大媒体全方位报道推介寿宁廊桥,《守望廊桥》专题片系统介绍第七代木拱廊桥制作工艺传承人郑多金。
  
  ●2007年,“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宁德寿宁廊桥论坛”在寿宁召开,签署《保护廊桥宣言》。
  
  ●2008年6月,寿宁、屏南、周宁等地申报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由寿宁参与的闽浙两省联合申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10月,郑多金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他与胞弟郑多雄均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通华/文 龚健/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春节期间 寿宁供电公司实现服务“零投诉”
下一篇:大货车行驶途中突发大火 被烧得满目疮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