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张小玲 2015年,深圳医疗卫生人才缺口近3.5万人,深圳市卫计委近日答复人大代表相关提案时透露,深圳拟修订对医学人才规范化培训制度,拟将原先培训再入编调整为先入编再培训,学员工资标准按在编在岗人员工资标准发放,调整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规范化培训时间。
深圳医师工作负荷全国最重
随着深圳医疗硬件设施的加速建设,医疗人才等软性资源的短缺就更加凸显。由于执业医师数量严重不足,市民看病难、就诊满意度不高的现象还很多。目前,深圳三甲医院只有8家,而北京有48家,上海有34家,广州有29家。由于深圳医师工作负荷全国最重,不仅影响医疗质量也构成医疗安全隐患。加上深圳医生的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同级副省级城市,而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自身的培训教学基地又先天不足,学习提升的条件欠缺,更使医疗人才不愿意来。
为此,市人大代表卢柏强建议从引进和自身培养两方面加大力度来弥补医师不足的缺口。
据介绍,深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27,和国内先进城市仍有较大差距,远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深圳医师每日负担17.5诊疗人次,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人力资源总量短缺,医生工作负荷重。从总体趋势来看,近5年来深圳医生及护士人数增幅低于床位及总诊疗人次增幅。“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深圳每千人医生数要达到2.6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4.0人的目标,医疗卫生人才缺口近3.5万人。
此外,原特区内每千人医师数为3.4人,原特区外每千人医师数为1.8人,相差1.9倍。原特区内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助理)医师占全市的61.1%,原特区外占38 .9%;原特区内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执业(助理)医师占全市74.7%,原特区外占25.3%。原特区内、外医疗人才分布不合理。
财政将每年资助200人研修、学习
深圳市卫计委透露,拟从两方面提高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吸引力。一是考虑从配套政策上进行突破,加大资金匹配力度。二是由于医学类人才培养周期长、成长慢的特殊性,对医学类后备级人才的年龄上限进行调整,由40周岁以下改为50周岁以下。
为进一步提升深圳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医学人才引进和培养中的优势,深圳市卫计委透露,已与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等部门进行沟通,对深圳规范化培训制度进行修订。一是拟将原先培训再入编调整为先入编再培训,学员工资标准按在编在岗人员工资标准发放。对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培训时间进行调整,避免招考和培训过程中的人才流失;二是除深圳自身加大规范化培训学员的考录、培训力度以外,考虑从市外省级城市以上三级甲等医院引进已经完成住院、全科规范化培训,且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员,经公开招考、选聘进入深圳医疗机构工作等。
市卫计委还透露拟建议市政府建立医学人才学术研修资助项目。由财政每年资助200名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医学专业机构或院校研修、学习,其中包括市财政专项投入1250万元,资助市属公立医院每年选派80名医务人员。
(原标题:深圳医疗人才缺口达3.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