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折腾的政协委员根本停不下来!2月2日下午,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岭南大讲堂,一场搞搞新意思的政协大会发言正在进行,因“万里行政审批”和“人在证途”等提案出名的广州政协委员曹志伟的发言PPT又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个P P T我们修改了45次,为三场发言,做了三个不同版本,最长的版本有100多页”,曹志伟事后透露。而他口中的“我们”,指的就是他自掏腰包成立的“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工作室”。该工作室是国内首个政协委员个人工作室,现有专职人员3人,而这份名为“改革广州地铁建管模式,建立城市‘大交通’体系”的提案,也是该工作室首次亮相“两会”的首份成绩单。
资深“两会”编外人员
黄婉华的名片上现在的头衔是“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工作室主任”。2011年开始,她已跟随曹志伟连续参加了5年广州“两会”,资历比不少记者还要久。
“原来我就负责公司的品牌工作,然后兼职做些‘两会’提案的配合工作。从做‘人在征途’开始,就慢慢转变成了专职。”从兼职到专职,黄婉华丝毫没有觉得轻松,因为要求提高了。
该工作室成立后的首个调研是去香港实地调研港铁运营。实际上,工作室本身就参考了香港立法会议员的办事处模式。在短短一天行程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到香港地铁中国业务拓展部,详细了解了香港地铁运营模式。
黄婉华说,曹志伟去年3月就向工作室布置了做地铁提案的任务,然后就开始调研。上海、杭州、广州、香港等,他们都去实地踩点,收集了大量数据。去年11月开始准备相关提案初稿,“整个PPT版本大大小小修改了45次,大框架都改了3次。”黄婉华说,用“十月怀胎”来形容这个提案的出世绝不夸张。
“几乎从去年11月开始,我们几个就是天天加班的节奏。临近‘两会’更是天天都是凌晨才能回家的节奏。”从兼职到专职,她坦言,更累了。不过,她说累得心甘情愿,“工作室收集的每一篇资料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政府决策时的参考资料,来不得半点马虎”。
应聘公关却进了工作室
而去香港等地调研,对于何嘉敏、宋世琼这两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是新鲜。
“我们最开始都是来应聘(曹志伟的)房地产公司的,来了后才被问愿不愿意进工作室。”何嘉敏是冲着房地产公司品牌公关这个职位来的,她原来实习时也做过不少策划、方案。在经历过香港调研,带着一大帮大学实习生现场踩点公交枢纽站点之后,她才体会出自己原来写的方案有多空洞。“你没有实地走,就只能是空空地写啊,我现在才知道,一个提案原来要做这么多调研。”
“我在学校时就听说过‘万里行政审批图’和‘人在证途’,当时觉得这个提案做得好轰动啊,但没想到自己会参与到其中,也更没有想到,原来一份提案是需要这么多时间才能做出来的。”近期因为不停熬夜“奋斗”,脸上已爆痘的宋世琼感叹。
经过了工作室的历练,何嘉敏坦言,自己现在刷朋友圈,和同龄人的生活经历几乎没有交集,“大家都是忙策划、生意,要不就是玩、旅游,感觉确实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
累,但赚到的不是钱
首次亮相“两会”,在不少会议场合出出进进,曹志伟工作室成员们年轻的身影也引起不少委员们的注意。
“我觉得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虽然可能很多流程性的东西不懂,但我脸皮厚,从来都不怕请教。”黄婉华笑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广州市政协的不少工作人员甚至领导都非常愿意教他们,“没有架子,很愿意帮忙,而且特别宽容。”
实际上,这种单纯由政协委员自掏腰包设置的工作室在全国来说属首个。目前工作室的专职人员设置等还有待验证,但她们却都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心,“整个工作过程虽然很累,但我们学到了很多学习方式、理念,还有思维方式、工作态度,我想这些以后无论到哪个工作岗位都是需要的”,宋世琼和何嘉敏异口同声地说。
黄婉华也说,“做其他的事情可能会赚到更多钱,但我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更能推动一些变化。”她的眼神很坚定,“很可能有一天,我们经过一个什么地方,然后能很欣慰地说,这个东西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的努力才建成的,这会是多大的一种成就!”
何嘉敏,工作室助理,香港浸会大学2014届硕士毕业,负责对外沟通与媒体服务、信息搜集。
厉圣鹏,兼职人员,华南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本次负责地铁提案展示的PPT电脑技术部分。
黄婉华,工作室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1届毕业,负责统筹组织、对外联系。
曹志伟,广州政协委员
宋世琼,工作室助理,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负责资料搜集和文稿整理。
做其他的事情可能会赚到更多钱,但我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更能推动一些变化。这会是多大的一种成就!
———黄婉华
现在刷朋友圈,和同龄人的生活经历几乎没有交集,大家都是忙策划、生意,要不就是玩、旅游,感觉确实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
———何嘉敏
整个工作过程虽然很累,但我们学到了很多学习方式、理念,还有思维方式、工作态度,我想这些以后无论到哪个工作岗位都是需要的。
———宋世琼
对话
“更多专家、退休官员或进工作室”
南都:你的团队很年轻,有几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曹志伟:年轻人多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年轻人不计较,有热情,容易忽悠(笑)。而且他们思想发散,更能跟上这个互联网时代。弊端就是比较粗心、冲动,对这个社会还不够有经验。
南都:工作室目前的具体运作是怎样的?
曹志伟:主要是发挥团队优势。比如说提案,大的主题和框架都是我来把握,他们负责调研和实操、技术支持等,这些都很重要。比如说提案的具体名字、题目、小标题我都想好,里面的内容他们来填空,我再审核。不过,调研的过程我都有参与,参与了才能对大的方向有把握。比如说,这次提出的“每公里客运量广州最高”,“每公里客运量”这个观念就是我提炼出来的,全国首创。但要说PPT,就全部是圣鹏做的,电脑技术他最强。
南都:你给他们的这次表现打多少分?
曹志伟:我其实是个要求很高的人,对他们有时候也很严厉。该批评的时候我不会手软。为什么?我自己也从来不把领导的批评当批评,我都当指导的。他们被我批评过很多次,但整个过程下来,我给他们打99分。打99分,是因为我满意。未达到100分,是因为永远下一次是最好的!
南都:工作室未来打算怎么发展?
曹志伟:我预备用5年时间来打造这个工作室。其实这也是体制上的一种探索,我参考了香港立法会议员的办事处模式。今年,我想继续壮大它。已经有很多专家、退休官员向我表示,愿意到工作室来,成立一个专家组。这样的话,我将考虑举行一些内部小型论坛,用更多专业人士的意见能弥补个人的不足。
知多D
那些政协委员的“工作室”
2014年9月,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等人共同创办的“广州市公共文化观察室”在广州红专厂成立,不定期举办公共文化话题讨论会,已吸引了不少热心公共文化事务的各界人士关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丁力、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巍青、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唐昊、省政府参事陈鸿宇、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等学者成为首批观察员。相比而言,“广州市公共文化观察室”更像是公共文化公益平台,成员更松散,运作更类似于沙龙。
出品:南方都市报朋友圈新闻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写:南都记者 尹来 实习生区明坚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编辑:SN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