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 (记者 李文姬)近年来,国学热、读经热兴起。曲阜甚至推出了“百姓儒学”工程,在10个村庄设试点,并为每个村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
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日前,有消息称全国25个省区市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研发完毕,有望今年秋季开学推广。也就是说,国学将大步迈进中小学课堂。
然而一些教育专家、家长却对此提出质疑,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可以在现有的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体现出来。另起炉灶是否劳民伤财、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近日记者对话课题组专家、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他表示从“人格培养”这一角度,国学教育正是当代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令人唏嘘不已。而通过开设 “国学课”,培养高尚、心智健全的优秀孩子,从这一点来说,它不存在增加学生负担问题,而且还应该是“必修课”。
对此,法制晚报记者对话教育部十一五规划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探访国学教育的普及和规划。
对话课题组
传统文化不只是古诗词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很多人理解的国学就是古文诗词,是否太片面?
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 (以下简称“张健”):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包括儒、释、道、兵、医、艺六个方面,不是一个古诗词所能覆盖的,所以,说“国学就是古诗词阅读”这一论断太过片面。目前各地的国学教育往往还是陷入只读儒家经典,或只以诵读为上的误区中,而事实上,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应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民俗文化这三部分。
法晚:这一课题进行了多久?有多少人参与其中?
张健:课题自2006年开始已有十年的历程。当初课题研究规划希望通过“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个五年规划15年时间,完成国家传统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和课题构建研究,最重要的标志是完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国家级实验教材研发工作。目前“十二五”已接近尾声,我们已完成上述各阶段近700册基础教材研发工作,基本上完成了任务。
法晚:国学教育多年来都有很大争议,这些年里面临了哪些困难?
张健:这十年遇到的困难很多,在研发过程中无任何学科研究基础,以及推广过程中没有政策保障是主要问题。多年来,我们的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开设过传统文化教育,无课程、无教育理论、无教材、无学科教研、无专业教师、无评价标准,这“六无”就是我们当时面临的现状,而且国家没有明确的相关课程要求,无法提供财政和课时保证这一政策瓶颈也影响了学科的普及。
复旦投毒案让人不寒而栗
法晚:为何国学要单独建立体系、形成教材,而不能分散到现有的学科中去?
张健: 国学教育的教育目标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这一点正是对现有基础教育中德育最有力的补充和升华。但中国国学文化思想是自成体系的,通过诸子百家思想才整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这不是一两本书能展现完整的。中华文化是一种追求稳定和谐的文化,是一种以修、齐、治、平为核心的文化,以“道中庸”而“致中和”以达“极高明”为基本精神的、力求由“内圣”而“外王”的“仁”文化,其不同思想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互相补充。另外,国学教育既是文言文教学,又重在德育、兼有艺术教育,无法用现代西方学科分类法进行描述和分类。若要分散到其他学科中必然破坏它的逻辑性和功能。目前没有看过哪门课程能包容和兼并中国传统文化的,所以它应该是一门独立学科。
法晚:另开设一门课是否会加重学生负担?
张健:从“人的培养”“人格培养”这一角度,国学教育正是当代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作为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高材生,在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一个很空的人,没有什么价值观。这话出自一位研究生的口,听着心里就不寒而栗。而若开设了“国学课”,我们希望能培养一个高尚、心智健全的优秀孩子,从这一点来说,它不存在增加学生负担问题,而且还应该是“必修课”。
不重视背诵 考试类似“申论”
法晚:新国学教材都有哪些内容?
张健:25套版版不同就在于各地另辟板块,加入了地方的历史、地理、非物质遗产等12个模块的内容。例如,京版涉及了周口店开始的历史、潭柘寺(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谚语)、北京各城门的含义,以及北京历史名人老舍等内容。
法晚:国学课程的内容是否有些会和时代精神不相符合?教材如何筛选?
张健:推行传统文化的最大阻力就在于,一提起传统文化,大家就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其实可以留存2500年的文化就是经典。而国学课程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国学教育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不是复古。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庞杂,必须经过筛选把最优秀的部分展示给学生。
法晚:有了教材后,师资方面如何跟上?是否要进行系统培训?
张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门新的学科,集文言文教育、德育、艺术教育于一身,而且国学文化是一门综合学科,其知识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就像好酒越陈越香一样,这也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技能和方法,并且教师需要系统的知识作为教学支撑,目前学科教学缺乏专业教师是学科普及的又一瓶颈。
法晚:有一个现实问题必须考虑,就是往往都是考什么,学什么。那么未来国学如何进入到考试体系中?
张健:传统文化不是文言文教学,是人格教育和德育教育,按目前国内各省教改动态,预计2018年左右,大部分省份会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范畴。目前课题组已经开展“传统文化高考试题类型研究”工作,有两个结论是已达成了专家共识。第一,传统文化高考内容不会注重现在的文言文字词注释和背诵这一考试方式;第二,“以传统文化治国韬略”为主要方向的、类似“申论”形式的新一代作文或论文类考试将会出现。
反腐倡廉故事写入教材中
法晚:推广国学能否改变当前人文环境?对目前的反腐是否也有影响?
张健:课题组最近与国家行政学院即将推出国内第一套行政领导传统文化标准化教材,它要改变的是行政思路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随着传统文化走进社会各层面,我们深信会大大改进当前的人文环境。
在中国古代,对官吏的道德素质要求会放在为官的重要位置,特别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清朝时期的清官孙嘉淦,一生正直清廉,他曾写下一段简短的文字,叫“居官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大意是: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对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务求实事求是、善始善终;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营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保持清正廉明。这短短42个字,概括了为官做人的基本原则。
“居官八约”,尽管写于几百年前,但其中一些思想和做法对于今天我们的官员不失其借鉴意义和启示。
法晚:教材中有反腐倡廉这类故事吗?哪个阶段课本里有?
张健:小学阶段就有,比如课文有《甘橖遗爱》的故事,就是讲为官清廉,为民服务的事例。
本版文/记者 李文姬
相关链接
那些年各地开过的课程
书法
汕头市教育局日前表示,汕头市将把书法作为必修固定课程,真正做到书法教育“进课表、进课堂、进活动”。
早在2007年广东省教育厅就要求全省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每周一节。 2011年新学期开学前,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
国防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及鞍山市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要求,全市各中小学将普及国防教育,并使该项课程成为学校日常教学中的必修课。
禁毒
去年,为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的毒情形势,贵州省决定深入开展全面禁毒预防教育,贵州中小学禁毒必修课要求在小学5年级至高中2年级开设。
慈善
汕头大学将公益课程设为本科生必修课,平均每年开设4—5门服务学习与公益课程,每门课程1个学分,学习时间为48个学时。